長途自駕、山地野營、騎行登山、攝影垂釣……當“走出去”成為社交新名片,戶外運動產業也迎來發展風口。11月7日,國家體育總局等8部門共同印發《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力爭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一幅“五區三帶”空間布局拉開大幕。
疫情是促進器
(相關資料圖)
《規劃》明確了產業規模的短期目標和想象空間無限的中長期目標。
到2025年,戶外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基本形成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產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產品與服務品牌彰顯、業態與模式持續創新的發展格局。戶外運動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
到2035年,戶外運動產業規模更大、質量更優、動力更強、活力更足、發展更安全,成為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東巴戶外主理人張鈞看來,如今山地野營、騎行登山、陸沖滑板、飛盤槳板等昔日小眾運動早已在年輕人中普及開來?!皯敉膺\動兩三人可成行,獨膽英雄也能玩,所以反而在過去幾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年國內自然環境的整治也給戶外運動提供了更多空間。”
自然資源開放
自然環境是決定戶外運動發展的關鍵,《規劃》明確,將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
其中,圍繞可利用的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海灘海域等自然資源,在符合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相關法律法規、管控要求和項目準入制度的前提下,在部分有條件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劃定合理區域開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試點,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開展戶外運動的監管制度。
此外,《規劃》強調優化重點項目空間布局。例如,在河北崇禮、吉林長白山(非紅線區)、黑龍江亞布力、新疆阿勒泰等地建設冰雪絲路帶;南方地區為協同發展區域,形成東西南北交相呼應、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協調并進的發展格局。山地戶外運動形成“三縱四橫”(太行山及京杭大運河、西安至成都、青藏公路、絲綢之路、318國道、長江、黃河沿線)空間布局。水上運動建設“五方三點”(以東優、西擴、南強、北進、中興為五方特點的空間布局,以國民水上休閑運動中心為焦點、以綠水青山系列賽事為支點、以江河湖庫海為發力點的三點式工作網絡)產業集聚區。
產業布局因地制宜
自然資源向產業傾斜的同時,如何“因地制宜”“事半功倍”獲得雙贏同樣在《規劃》里找到了答案。
《規劃》提出,在京津冀區域,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推動東北、華北、西北冰雪運動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北方冰雪運動引領區;
支持長三角戶外運動產業一體化發展,建設若干戶外運動用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創新高地,發展露營、鐵人三項、滑翔傘、滑水、槳板、騎行等項目,輻射帶動華東地區,打造華東戶外運動示范區;
推動中部地區山水陸空各類戶外運動項目發展,因地制宜開發山地自行車、垂釣、航空運動等項目,打造中部戶外運動體驗區;
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帆船、沖浪、海釣、潛水等項目,輻射帶動華南地區,打造華南戶外運動休閑區;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看來,“因地制宜”發揮的是區域資源的集中調動作用,這樣不但能更好地做到競爭力資源的適配,同時也能更加深入貫徹“兩山”理念,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意識。“不大興土木、不大拆大建,在保護區域山水的同時,更好地去發展戶外運動產業?!眳躯愒七M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