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貢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為導向,以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創新綜合實驗區建設為抓手,創新強村思路、拓展富村渠道,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助力鄉村振興點亮群眾增收致富夢想。
組織引領,凝聚先鋒本色
建強“紅色”堡壘。鞏固深化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成果,組織開展“春城先鋒示范黨支部”“五個先鋒”創建等活動,規范評比、配套獎勵,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發揮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發揮“頭雁”效應。以社區“兩委”班子換屆選舉為契機,將熟悉產業發展、群眾威望高、帶富致富能力強的人選為社區干部。通過法定程序將社區黨組織書記推選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持續提高“三個一肩挑”比例。全區32家集體經濟公司由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負責人的占比為78.1%。加大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選派力度,近3年來累計向“村改居”社區選派第一書記18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力量。
搭建“驅動”平臺。成立鄉村振興黨建聯盟,將駐呈貢高校、市縣兩級職能部門吸納為聯盟成員單位,激發黨建聯盟協調各方、鏈接資源的優勢作用,推動資金、人才、服務等各類要素資源向農村聚集,有效推動城市動能引入鄉村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
市場賦能,提高致富成色
公司化運作。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社區公司化”運作,借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設置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由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公司法人代表,鼓勵社區“兩委”、監委會成員和居民小組組長擔任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實行財務獨立核算、強化資產集約管理,驅動村級集體經濟創新發展。
市場化運營。探索“集體+公司”混合經營的鄉村資產經營路徑,通過土地流轉租賃、閑置資產盤活等,引入第三方公司開發經營集體經濟項目。建立專業合作社、協會組織,采取“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支持和市場信息服務,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
村域化合作。鼓勵地域相鄰、基礎相近、產業相似的社區開展組團式、片區化集體經濟聯合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和風險抵抗能力。斗南社區和殷聯社區憑借區位優勢,趁著斗南花卉小鎮建設的東風,積極探索“以強帶弱、抱團發展”模式,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方式,整合扶持資金、土地資源、固定資產,共同發展盆景苗木產業,形成同頻共振、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產業支撐,彰顯區域特色
找準產業定位。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立足資源稟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在斗南國際花卉交易中心周邊,重點發展花卉種植、交易、物流、文旅等產業;在滇池沿岸,重點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和景觀農業;在寶珠梨核心種植區,重點發展特色林果種植和深加工產業。
推動產業轉型。打破小農作坊生產散亂差的局面,推動農產品種植、加工、交易、物流等一站式整合,農業生產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依托“互聯網+”,推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動產業升級。
促進產業融合。堅持生產、消費、觀光、文旅等項目一體推進,加快鄉村民宿、休閑步道、特色餐飲等開發建設,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斗南街道江尾社區位于滇池東岸,整村均在滇池保護區內,不可進行項目開發。社區黨委通過引入第三方企業合資開辦江尾森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和農文旅融合產業,種植“江尾四寶”(水稻、油菜、馬鈴薯、荷藕),舉辦“土豆豐收節”“荷花節”,促進集體經濟增長的同時保護滇池生態環境。吳家營街道萬溪沖社區大力發展寶珠梨種植、深加工及文旅融合產業,建成商業步行街、禾下咖啡館、登山步道等休閑旅游配套設施,每年接待游客超過5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
人才聚力,增添發展亮色
引進專家人才。著力打造“項目+”“載體+”柔性引才模式,圍繞鄉村振興引進高層次人才10余人,扶持人才項目4個,成立專家工作站3個。實施“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選派5名人才到萬溪沖、劉家營等4個社區幫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落實項目聯系指導機制,加強技術人才對口服務。
用好校地人才。整合駐呈貢高校優勢資源,發揮鄉村振興黨建聯盟“校地企”促鄉村振興發展平臺功能,通過共建生態種植示范基地、專家基層工作站、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招聘“榮譽村長”“鄉村CEO”等方式,推動校地人才向鄉村一線聚集。打造呈貢區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盤活閑置的土地資源200余畝,帶動社區300人就業增收。
培育鄉土人才。堅持人才外引內培并舉,加大社區人才回引和返鄉創業政策補貼力度,開展干部學歷水平和能力素質“雙提升”行動,開辦“農民業校”,切實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鄉村文旅人才的培育力度,確保社區發展“后繼有人”。
普惠共享,擦亮民生底色
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實施集體資產股份量化,按照“確權到戶、量化到人”的股權管理模式,將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實現“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確保村民土地租金收入的前提下,充分享受產業增值收益。烏龍社區通過土地承租發展鄉村旅游,年均分紅851萬元。王家營社區通過商鋪出租和經營物業企業,年均分紅640萬元。
建立留村哺農機制。突出民生福祉,推動集體收益重點向村級公益事業、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再就業等方面傾斜,保障群眾真正享受發展成果。全區“村改居”社區利用集體經濟收益開辦老年幸福食堂17家,累計投入資金2700萬余元。萬溪沖社區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道路硬化、污水管道改造、村莊外立面美化改造等項目,累計投入項目資金150萬元,村民通過以工代賑方式獲得收益24萬元。
完善鄉村善治機制。堅持法治、德治與自治融合,堅持建設發展與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鞏固拓展生態效益并重,讓生態綠色、文化底色成為社區善治特色。烏龍街道烏龍社區按照滇池保護治理要求,整村搬遷至環湖路以東的漁園星浦小區,社區圍繞“紅船泊漁浦,星燈耀烏龍”打造人文歷史展廳,統籌抓好環滇池黨建長廊品牌建設和黨建引領古漁村保護,讓社區發展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