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海藏樓詩箋注》0159

時間:2023-07-11 11:46:02       來源:個人圖書館-畢天曾

0159-1

西合興夜飲


【資料圖】

老大侵尋至,逢場底足夸。菩提心不起,粉黛眼終花。英氣殊為害,風情每自嗟。尊前思暮雨,誰為鼓琵琶?

【箋注】

據《鄭孝胥日記》,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四日(11月8日),鄭夜招友人多人到西合興林媛媛家聚飲。此次夜飲,早在十二日即去林家訂好。西合興,當為舊地名。林媛媛,酒家女也。

此詩借友人夜聚飲酒有酒家女陪同,感嘆自己一生英氣為害、不解風情,沒有人能理解自己。全詩寫得欲吞又吐,矛盾猶豫。

(1)“老大”二句:年紀老大漸漸地來到了,逢場作戲哪值得自夸?

“侵尋”,漸進,漸次發展。《史記·孝武本紀》:“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逢場”,“逢場作戲”之省。偶爾隨俗應酬湊湊熱鬧。宋蘇軾《六觀堂老人草書詩》:“逢場作戲三昧俱,化身為醫忘其軀。”

首聯寫自己漸老而偶有逢場作戲的場所,不值得自夸。

(2)“菩提”二句:求道之心不會起波動,胭脂女子看在眼里,終是模模糊糊。

“菩提”,佛教名詞。梵文Bodhi的音譯。意譯“覺”、“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徹悟的境界,又指覺悟的智慧和覺悟的途徑。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維摩經·佛國品》曰:“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提心不起”,語出《五燈會元·卷一·六祖慧能大師》:“嘗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祖(慧能)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么長。’”

“粉黛”,傅面的白粉和畫眉的黛墨,此指美女。唐白居易《長恨歌》:“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頷聯寫自己修道持身,終是不把一般女子看在眼里。

(3)“英氣”二句:銳意進取之心特別禍害人!男女之情也每讓我感嘆。

“英氣”,銳氣。《三國志·吳志·孫策傳評》:“策英氣杰濟,猛鋭冠世。”此語陳寶琛對鄭孝胥亦提及,陳寶琛《滬上晤蘇盦,出視新刊考功詞并海藏樓詩卷,感賦留別》:“子詩固自云,英氣能為病。”

“風情”,指男女之情。南唐李煜《柳枝》詞:“風情漸老見春羞,到處芳魂感舊游。”

頸聯表把自己一生為英氣所誤,不解風情。

(4)“尊前”二句:酒杯前想起巫山的神女,又有誰為我彈奏琵琶?

“暮雨”,“朝云暮雨”之省。比喻男女歡會。典出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楚襄王與宋玉游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有云氣變化無窮。玉謂此氣為朝云,并對王說,過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自稱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巫山之女臨去時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

“鼓琵琶”,彈琵琶。典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尾聯感嘆沒有白居易那樣的琵琶女理解自己。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