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看春耕,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重要時節,2月12日,#2023春耕進行時#相關話題已沖上微博熱搜前三名。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抓好春耕備耕,才能為一年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在這場保衛戰中,保險業充分發揮保障功能,積極拓展農業保險的保障責任,提供多元保障。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期,各地銀保監局在產品供給、風險保障等方面全力支持春耕備耕,積極助力全年農業生產開局起步。
(資料圖)
支持農險助春耕,各地積極響應
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大,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對于維護農民從事生產的積極性有著重要意義。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重要時節,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四川、河南等地陸續推出農險相關支持政策。
具體來說,四川銀保監局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春耕備耕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擴大保險保障覆蓋范圍,及早安排,做好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工作,同時,加快發展種業、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險,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
河南銀保監局則要求全力推進夏糧承保工作,提前謀劃倒排工期,強化科技賦能,通過遙感驗標、電子簽名、短信推送保單等方式提升承保質效,護航春耕備耕生產。
近年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在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保險”作為高頻詞匯經常被提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將“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單獨列為一項重要內容。
政策支持下,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數據,2022年,我國農業保險為1.67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萬億元,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元,首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長23%。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成果舉世矚目,當然也來之不易。”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我國農險發展能夠取得如此成果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多部門的配合,為農業保險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二是眾多保險公司和服務機構積極參與,不斷提升農險服務質量;三是農業保險研究不斷深入,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農業保險發展需走向縱深
盡管近年發展勢頭向好,但業內人士認為,我國農險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發布的《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發展報告(2022)》提到,我國針對農業保險發展的財政保費補貼無法做到覆蓋全部的農業生產,目前三大作物的覆蓋率超過70%,而其他作物不足20%。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各地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帶動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但是這些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特色農產品保險業務開辦不足,且地方財政的保費補貼缺乏,導致部分特色農產品未能進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
李文中也表示,當前,農業保險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監督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理順。《農業保險條例》已經不能夠適應農業保險發展的需要,各政府部門對農業保險的監督管理邊界不是很清晰。保險產品開發設計的科學性需要提升。近年來農業保險創新產品不斷涌現,但是部分產品開發設計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保險責任、保險金額不合理,保險費率不科學。此外,財政補貼資金使用不盡合理,效率不高,什么樣的農業保險應該得到財政支持,合理的支持水平是多少,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的評價制度與規則還沒有完全建立。
“要實現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加強法律制度和監管規則建設;加強農業保險產品與服務的評價,改善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完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有效抵御大災風險威脅;增加防災減損投入并加強運用科技手段來加強防災減損。”李文中如是建議。
近期,多地銀保監局在2023年工作會議中也紛紛提出要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包括河北、安徽、山西等。比如,安徽銀保監局提出,推進“農業保險+一攬子金融產品”試點,探索農業產業鏈生態擔保模式,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覆蓋面;廣西銀保監局提出要加快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推動“保險+期貨”試點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