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基金報 作者:方麗 陸慧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公募基金交易結算模式再現創新,“類QFII結算模式”在業內悄然流行。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券商結算、銀行結算、類QFII結算三類模式各有優勢,基金管理人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結算模式,最大限度調動各方資源,為持有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類QFII結算模式”逐漸落地
公募基金25年,多數時間僅有托管人結算一種模式。2017年,券商結算模式啟動試點,成為基金公司撬動券商資源的有力抓手,之后由試點轉常規,發展迅速。
如今,一種新的交易結算模式——“類QFII結算模式”已在行業落地。近日正在發行的易方達中證軟件服務ETF引起關注,該基金采用的是一種全新的結算模式——“類QFII結算”。實際上,早在去年3月,博道基金旗下的博道盛興一年持有期混合已在業內率先嘗試了“類QFII結算模式”;兩只基金均為管理人與廣發證券、興業銀行三方合作推出。
據博道基金介紹,“類QFII結算模式”是參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模式,通過證券公司進行交易申報,由托管銀行進行結算。這種模式下,資金存放在托管銀行的托管賬戶,無須銀證轉賬到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在每個交易日申報交易額度,使用虛頭寸資金方式進行場內交易,券商根據申報的交易額度,每日滾動計算產品資金賬戶虛頭寸資金余額,以實現對產品場內交易額度的前端驗資控制。
“類QFII模式”下,基金場內交易通過經紀券商完成,保留了原先券結模式的交易前端控制、驗資驗券等優點。資金結算由托管行完成,解決了部分托管行關注的托管資金歸屬保管問題,可在一定程度上調動托管行的積極性。
在博時基金券商業務部副總經理王鶴錕看來,“類QFII結算模式”豐富了公募基金與證券公司的結算模式,有助于降低運營風險、提升效率,促進公募基金、券商、基金投資人共贏發展。“與托管銀行結算模式相比,‘類QFII結算模式’可以加強交易前端驗資驗券功能,優化交易監控和頭寸透支風險管理;與券商結算模式相比,無需銀證轉賬即可調整場內外資金分布,效率有所提升。”
平安基金表示,“類QFII結算模式”更有利于明確各方職責,完善業務風險管理。通過交易交收分離,證券公司實施前端驗資驗券可有效防控異常交易和超買風險;日終資金對賬實現證券公司與托管人系統對接對賬,可防范資金結算風險。
平安基金指出ETF采用類QFII結算模式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投資組合而言,需按月計算繳納最低結算備付金與保證機制;虛頭寸機制下,管理人、托管人與券商三方需每日確立場內/外資金分配比例。
頭部基金公司或率先采用
作為一種新的交易結算模式,公募基金推廣起來還有哪些障礙?相比券商結算、銀行結算,采用類QFII結算有哪些優勢又可能面臨哪些問題?
博道基金站從ETF角度分析指出,從銷售端來看,ETF的募集和日常申贖都通過券商完成。采用“類QFII模式”,其投資端業務也將通過券商完成,可以實現與券商的全方位合作。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新模式可以同時激發銀行、券商的銷售熱情。“在起步階段率先參與可帶來明顯的先發優勢,近期公司內部已對這一業務進行了探討。”
平安基金相關人士認為“類QFII結算”是一個能夠達成基金、券商、銀行三方共贏的模式,有望成為行業發展新趨勢。
記者了解到,不少基金公司都在關注“類QFII結算模式”。不過,參與這類業務涉及系統改造,一些產品還有合同方面的限制等問題,初期或更多是頭部基金公司參與。
王鶴錕表示,“類QFII結算模式”仍處于發展初期,固收、QDII等復雜型公募產品還存在合同方面的限制,成為主流結算模式尚不具備條件。
博道基金表示,基金公司開啟“類QFII結算模式”要投入很多基礎工作,涉及券商、托管行的系統改動較大,系統直連、賬戶管理、場內清算、場外清算等多個環節都需要進行升級改造。
博道基金相關人士強調,券商結算、銀行結算、類QFII結算,每種模式各有優劣,管理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結算模式,最大限度調動各方資源,為持有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券商結算模式2017年啟動試點,2019年初轉為常規。2021年,伴隨券商財富管理業務的高速發展,券結模式也迎來爆發。根據中金公司(601995)的統計,截至2023年2月24日,有616只基金選擇了券結模式,規模合計5709億元,占全部基金規模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