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凈贖回后,“固收+”基金的規模終于止跌回升,在今年二季度迎來了凈申購。
(相關資料圖)
據最新的二季報數據統計,“固收+”基金在二季度獲得了約562億元的凈申購,這也是“固收+”基金自2022年二季度開始連續四個季度遭遇凈贖回后,首個季度迎來凈申購,近兩年備受爭議的“固收+”基金終于出現了企穩跡象。
規模止跌回升
在股市震蕩、債市回暖的市場背景下,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的規模終于止跌回升。
據國海證券研報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市場的“固收+”基金共有1814只,合計規模2.19萬億元,較2023年3月31日增加了2.63%。其中,新發產品方面,2023年二季度共發行43只“固收+”基金,對應季末規模在271.7億元;存量產品方面,二季度存量的“固收+”基金的凈申購規模為290.1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固收+”基金在經歷了長達一年的凈贖回后,首次迎來了凈申購。
一年前的2022年二季度,“固收+”基金因為普遍大幅回撤而曾遭遇凈贖回超1500億元,贖回比例8.56%,這是“固收+”基金自2019年以來首次出現凈贖回,此后連續三個季度,“固收+”基金的規模持續縮水,直到今年二季度才出現拐點。
具體來看,雖然“固收+”基金在二季度迎來凈申購,但內部結構化差異較大,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的規模明顯增加,而偏債混合型基金和部分靈活配置基金的規模仍然繼續下行,同時,從整個公募基金市場來看,純債型基金規模環比增長最快。
細化到基金產品上,何家琪管理的華夏鼎利在二季度規模增長了66.78億元,是規模增長最多的“固收+”基金;此外,張挺管理的華泰保興尊合、周珊珊管理的交銀穩固收益基金規模上漲均超過50億元。
降低權益倉位
那么,面對“股債蹺蹺板”效應顯著的二季度市場,“固收+”基金做了哪些應對?
首先,在權益倉位上,由于二季度股市走向震蕩分化,出于穩健配置的目標,“固收+”基金普遍選擇減倉止盈,整體降低了權益倉位。
據浙商證券(601878)研報統計,如果以基金規模大于50億元的頭部“固收+”基金為分析樣本,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的股票倉位由13.35%降至12.97%,可轉債平均倉位由14.23%降至14.10%,權益倉位(股票倉位和轉債倉位)合計下降0.51個百分點。
具體到行業上,相比一季度,頭部“固收+”基金主要對階段性回調的計算機板塊進行了明顯減持,對因需求不足導致價格持續下行的食品飲料、煤炭等板塊也進行了小幅減配;與此同時,建筑裝飾、有色化工和機械設備的倉位則有所提升。
其次,在固收倉位上,隨著二季度國債收益率下行,“固收+”基金整體增配了利率品種,通過拉長組合久期以獲取資本利得,并在降息落地后止盈賣出持倉已至高位的信用債。
浙商證券研報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固收+”基金持有的利率債、金融債、信用債倉位分別為17%、24%、42%,其中利率債相比一季度末增加了2個百分點,信用債相比一季度末減少了2個百分點。
下半年該如何配置?
在經過二季度的降低權益倉位、拉長債券久期操作后,展望下半年,“固收+”基金又該如何配置?
交銀施羅德鴻光一年持有基金經理陳俊華、于海穎分別從股、債方面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股票方面,兩人持謹慎樂觀態度,一是因為復蘇需要時間,但是方向是確定的;二是因為海外流動性最為緊張的時期已過去,海外宏觀和流動性對于全球投資人的風險偏好影響,有望緩解;三是因為二季度匯率發生了快速調整,伴隨經濟復蘇逐步明朗,預計匯率波動將會減少,相關高分紅藍籌股亦會受益。因此,該基金將維持中樞股票倉位,擇機優選個股提升倉位。
債券方面,兩人認為,國內政策邊際變化和經濟修復節奏將成為影響債市的主要因素。三季度債券市場或呈現震蕩的態勢。
相較而言,華安乾煜基金經理鄒維娜等人更為樂觀,他們認為,考慮到基本面緩慢恢復和總量以及產業政策出臺的可能性,結合當前估值水平,未來一段時間權益資產的投資價值或更突出。
因此,在股票方面,該基金將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股票持倉結構,重點關注安全、高質量發展和經濟修復相關板塊;在固收方面,后續一是關注寬信用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二是關注貨幣政策以及資金面的情況,靈活調整久期和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