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廣西新聞網大化5月10日訊(通訊員 高明哲)近年來,大化瑤族自治縣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攻堅行動為抓手,凝聚各方合力,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活動,不斷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促進民族融合,共畫民族團結“同心圓”。該縣把創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工作與黨的建設深度融合,成立了縣委、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結合基層黨建“五基三化”攻堅行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各鄉鎮、各單位、各村(社區)建立各民族共同參與共建的組織機構,使基層黨組織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創建民族團結示范縣的“主陣地”。同時,將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學校學科教育、班級課程、學校社團活動中。
黨建引領建設民族家園,共創民族團結“一家親”。該縣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服務凝聚作用,深入推進“十百千萬”示范創建工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結合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單位)、進鄉(鎮)、進村屯(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宗教活動場所、進連隊等“七進”活動,為民族企業打造質量服務“一站式”平臺,指導各民族企業謀劃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商標品牌戰略。引導各級各部門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發展結構,構建各民族人民的互嵌圖、融合網。目前,該縣實現政務自助終端機村級全覆蓋,共建成165個村級公共服務平臺,實現群眾享受“一站式”服務。
黨建引領熔鑄民族魂魄,共譜民族團結“和諧曲”。為了使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該縣既注重創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民族團結微課堂、民族團結軍地共建、“做石榴籽 鑄中華魂”等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又注重長效機制建設,使志愿服務活動成為機關干部、學校師生、鄉村群眾的社會責任。各族群眾主動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帶頭與脫貧群眾結對子、獻愛心,將志愿服務活動納入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將學校師生、鄉村群眾、宗教團體、社區企業共建活動形成品牌,形成全縣上下合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良好氛圍。
黨建引領傳承民族根脈,共植民族團結“幸福樹”。該縣積極探索了“民族+N”模式,以“黨組織+合作社+群眾”的發展模式,在“一軸兩區三帶”發展思路上將民族風情、鄉村風貌、庫區景觀、民俗文化等深度融合,打響“‘漁’味無窮,領‘鮮’世界”北景漁旅小鎮特色品牌,使之成為“民族文化+特色產業+基礎設施+旅游產品”的經典工程,成為民族團結進步靚麗示范帶。同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揚等系列工作中深化民族團結進步。
黨建引領創新民族載體,共搭民族團結“連心橋”。該縣成立雙語巡回法庭,將“法言法語”通俗化、本地化,給了壯瑤同胞一份都聽得懂的公正。同時,邀請少數民族群眾心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涉及少數民族糾紛,提高辦案效率,踐行“糾紛不出屯,矛盾不出村”的理念。縣公安局在大化鎮拿銀安置區、古江安置區分別設置“老庚”警務室、“唄噥”調解室,把小矛盾和小問題化解在基層。2022年以來,“唄噥”調解室共化解社區矛盾糾紛284件。此外,還實施“廣西青空間”古江安置區青少年綜合服務平臺服務項目,為安置區少數民族青少年成長護航;組織各中小學校充分利用校本課程開設民族團結活動課,因地制宜開展民族雙語教學。
下一頁第 ( 1 / 8 )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