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

金閶街道:分類施策 促進網格治理提質增效

時間:2023-04-25 21:09:23       來源:蘇州日報

□蘇報記者 李浛芃

近日,姑蘇區金閶街道聚焦基層社會治理中空間劃分不合理、信息獲取滯后、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以姑蘇古城的典型開放街區中街路片區為試點,創新推出“幸福街巷里·網格守護”計劃,圍繞古城保護、民生溫度、安全穩定三個維度,實施“網格循古”“網格關愛”“網格搜索”三個子項目,多措并舉、分類施策,創新促進網格治理提質增效。

“一跡一檔”,網格循古助力古跡保護


【資料圖】

“古井、古宅都是古城里的‘活化石’,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每日清晨,中街路社區網格員陳霞都會來到古井旁進行巡查,除了仔細查看古井井沿,她還詳細做好巡查筆記。

中街路社區位于古城區中心地帶,以“五街十巷”聞名于世,遍布古宅、古井等古跡。為了讓眾多古跡古建得到統籌保護,實現常態化的精細管理,金閶街道試點開展“網格循古”子項目,發揮網格員“活地圖”的優勢,將其與古宅、古井、古樹、古牌坊等具有保護價值的古跡進行結對,以“一跡一檔”模式實現古跡保護常態長效。

在實踐過程中,與古跡結對的網格員承擔著定期巡查、詳細記錄的職責,一旦遇到問題則及時上報。前不久,網格員就通過每日的巡查,發現了位于東中市的雙圈古井——真澤泉存在的問題。目前,這口古井已經定下修復方案,有望在修復后繼續潤澤居民。

除了做古跡的守護者,網格員們也是古跡的推薦者。金閶街道在該社區打造了中街探幽微旅游路線,定期開展街巷走讀活動,身為社區網格員的徐桂英主動擔當起街巷義務講解員,通過熱情生動的講解,讓市民游客在街巷中了解古城文化,讓城市文脈可觀可感可閱讀。

“一人一案”,網格關愛流露人情溫暖

近日,環秀社區的網格員周群結合時令特色做了一道醬汁肉,并分裝出來讓老伴倪大年送給獨居老人金亨理。“他們夫婦對我很關照,我一個人在家,平時買菜看病都是他們陪著我,我的心里總是暖暖的!”提起周群夫婦,88歲的金老伯連連感慨。

為了給古城區的孤寡、殘疾等弱勢群體提供點對點的精細化服務,金閶街道在環秀社區試點實施“網格關愛”子項目,通過讓網格員結對相應人群,定期上門走訪慰問,以“一人一案”的方式,實現對弱勢人群的精細化關愛。

周群是社區“網格伙伴”志愿服務隊中的一名隊員,目前該網格志愿服務隊已與社區28位高齡獨居老人實現了兩兩結對幫扶。“我們既要做他們的貼心人,也要做生活的記錄人。我們在每次的走訪時既記錄結對對象的身體狀況、困境難題,也會寫下我們的主觀印象和計劃想法,做到‘一人一案,一案常看’。我們也想用實際行動讓更多人加入我們的隊伍。”周群說。

“一點一滴”,網格搜索筑牢安全屏障

近日,養育巷社區的網格員張慧英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長春巷13號沿街居民的房屋外墻屋檐磚塊掉落,便立即聯系社區設置警示標識,提醒路過行人注意避讓。“古城區老舊小區較多,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弱等問題,我們多走走看看,居民也能更安全。”張慧英說。

網格員是居民全天候的“守護者”,金閶街道在養育巷社區試點開展“網格搜索”子項目,充分發揮網格員“活地圖”和“鐵腳板”的優勢,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做、難在格中解”的工作格局。網格員不僅與小街小巷、沿街店鋪結對,及時準確開展安全生產、矛盾糾紛、設備老化等隱患排摸,還形成各自的“搜索筆記”,記錄小區的安全痛點和潛在盲點。譬如,考慮到長春巷狹窄且電動自行車、汽車不斷,為了保護行人的安全,網格員經常在周邊巡邏,一旦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便會上前護送。

聚焦示范引領,打造特色亮點,金閶街道持續探索網格治理新路徑,把網格化服務管理落實到最前沿,讓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強。“我們既關注環境靜態,又觀察居民動態。隨著網格越織越密、越理越細,網格員從點滴處入手、由細微處著眼,讓基層治理像繡花一樣精細,讓群眾獲得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網格獲得感。”金閶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該街道將在試點實施的過程中,動態關注進展成效,集聚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和資源,努力貢獻網格治理的“金閶方案”。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