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

東安湖中的“東安”是怎么來的?

時間:2023-08-09 16:44:01       來源:紅星新聞網

萬眾矚目的成都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請緊跟小志的腳步,我們一同走進大運會的舉辦場地,看看這些地方在成為大運場館之前,有著怎樣的過去,承載了哪些動人的故事。


(相關資料圖)

我們今天走的第一站,就是大運會的主運動場地,位于龍泉驛區的東安湖體育公園。

東安湖中的“東安”是怎么來的?

東安湖體育公園

▲圖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當我們駕車穿過成都的東西城市軸線,在龍泉山邊,東安湖公園的湖面、樓閣、小島、桃堤,東安湖體育公園現代時尚的體育場館、綠道依次映入眼簾,為游人徐徐拉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公園畫卷。

東安湖的“東安”二字給人非常吉利、舒適的感覺。從表意來看,東為方位,安為愿景,也非常符合今天人們的精神審美。

但實際上,“東安”二字并非字意表面上那樣簡單,而是還有一段值得訴說的歷史淵源。

距今約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龍泉驛還沒有東安湖這個說法,從龍泉山流淌下來的驛馬河,在書房村曲折蜿蜒,在低洼地方形成了小湖,隨季節變化而變遷,時而變大縮小,時而消失再現。身處湖畔,望著如煙的湖水、如黛的山巒、初生的朝陽,讓人恍惚間有身在仙境的錯覺。

北宋畫家高克明,就被這樣一幅山水畫卷所深深地吸引住了。高克明自幼喜愛繪畫,曾進入京師畫院,經宋真宗考錄,任少府監主簿,掌管百工技巧事務。游歷蜀地山川期間,高克明一度在龍泉驛小住,在他眼中,這里就是“日出東安勝地”,而周圍龍泉山、驛馬河等地,則是“溪山東安之鄉”,他所繪作的《溪山雪意圖》中,很大一部分景物的取材,就來自于龍泉山和今東安湖附近的景色。

▲圖片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北宋被金所滅后,高克明的子孫舉家遷往天府之國成都,來到龍泉山下的湖泊邊生活。子孫們把高克明的遺骸從絳州帶到湖邊重新安葬,圓了他不愿當“亡國奴”,遷居南方、日出東安的愿望。若干年后,常有人路過高克明子孫在成都東邊的住地,當這些人問及湖名時,就會有人答曰:“東安湖!”慢慢地,這片湖就由此得名。

對于高克明與東安湖的緣分,詩人方一夔在《寄何稼隱》中這樣寫道:

“欲出孤云意已闌,東風吹夢落東安。

燈前鄉國千山隔,窗外乾坤一面寬。

放馬脫韁嘶曉岸,連檣牽索上晴灘。

闌干倚遍空相憶,花落芳洲春半殘。”

“東安”中的“安”字,其實也是當地人對安定美好生活的一種祈愿。數百年前,沒有東安湖,只有龍口井;沒有東安新城,只有東安鄉。名叫東安鄉,并不是因為這里安定祥和,相反,這里干旱缺水、匪患嚴重,人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安定祥和,便取名“東安”。

新中國成立后大興水利,建成東風渠,成功解決了用水等問題,無數代人所祈愿的“安”,終于在新的時代映入了現實、走進了生活。

實際上,在2018年之前,東安湖片區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皇冠湖片區,隨著成都東進戰略的推進,大運會“花落”成都,曾經的“皇冠”被更名成了更有歷史底蘊的“東安”,這正是一座城市尊重文化、傳承文化、推廣文化的最佳選擇。

如今的東安湖片區,存在東安湖公園、東安湖體育公園、驛馬河公園這三座風格各異,卻又同樣具備濃郁文化屬性的公園。

徜徉在東安湖片區,在樓閣、山水、綠道、沙灘之間,不僅能夠感受到濃濃的歷史感與文化底蘊撲面而來,還有生活在“公園城市”中的幸福感與自豪感。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