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 >

藍盾轉債違約風險增大,轉債"零違約"或成歷史,廣發證券受牽連 報資訊

時間:2023-04-22 12:31:38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紅周刊丨惠凱


(資料圖)

A股轉債“零違約”、投資者爆炒轉債的局面,可能會被藍盾轉債打破了。近期,*ST藍盾股價持續多個交易日維持在1元以下,公司賬面現金已無法覆蓋藍盾轉債的剩余規模,面臨破產風險。

藍盾轉債的主承銷商是廣發證券,其豪取1100萬元保薦費用,是審計、評級等其他費用總和的4倍多。目前,廣發證券負責該項目的保代因兩次被處罰,已經不再擔任保代。

藍盾股份爆發財務危機

藍盾轉債或成可轉債違約首例

隨著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披露接近尾聲,績差股實現保殼的預期也越來越小,直接導致前期曾遭爆炒的ST股在近期股價接連跳水。截至4月21日,有10多只A股面值跌至1元以下,面值退市風險越來越大。其中,*ST中昌、*ST宜康、*ST藍盾已經10多天低于1元,基本確定退市。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業還普遍面臨嚴重的管理和債務問題,一旦退市,債務問題的處置更加棘手,而這其中就包括了*ST藍盾,其此前發行的藍盾轉債如何兌付成為雪球、集思錄等社區的轉債投資者圈子的熱門話題。

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彼時經營正常的藍盾股份發行了總規模5.4億元的藍盾轉債,其中3.8億元用于藍盾大安全研發與產業化基地項目、1.6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藍盾轉債的票面利息只有0.4%~2%之間,原本將于2024年兌付。但隨著*ST藍盾保殼希望越來越渺茫,上市公司、投資者也日漸焦躁。

4月20日,*ST藍盾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和轉債存在上市終止的風險。但不同于岌岌可危的股票,藍盾轉債仍在高位,近期價格一度曾上沖至317.8元,溢價率較高。上市公司提示風險稱,轉債“價格波動明顯且價格偏離可轉債價值較大,敬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風險”。

藍盾轉債之前的轉股價是1.35元,明顯高于股票市價。藍盾官方的最新對策是再一次下修轉股價。不過由于股票退市風險越來越大,一旦退市后將失去流動性,可能會有較多轉債持有人要求兌付債券本息。但評級機構聯合資信指出,藍盾轉債的存續規模有1億元,發行人已經資不抵債,可用貨幣資金無法覆蓋轉債規模,“存在無法進行回售/付息而引起債務違約的風險”。

或是意識到違約風險后,4月21日,藍盾轉債價格暴跌近兩成,但即使如此仍在169元左右。總之,由于前期爆炒導致溢價過高,后續藍盾轉債價格還存在較大下跌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可轉債由于下有保本付息、上有較大轉股盈利空間的特性,受到了機構和普通投資者的歡迎,2020年后可轉債曾遭到爆炒,且沒有出現違約情形。但如今,藍盾轉債由于股票退市風險壓頂、賬面資金又無法覆蓋轉債本息,很有可能成為市場中第一只違約的轉債。

保薦機構廣發證券受處罰

項目保代被剝奪執業資質

藍盾的風險早有苗頭。2020年開始,*ST藍盾的現金流出現惡化,并自2021年起多次被警告或收到監管函。2021年7月,公司首次被申請破產清算。

藍盾轉債出現違約風險,可能令保薦機構廣發證券感到尷尬。在2018年的《上市保薦書》中,廣發證券極力看好藍盾股份的發展前景,稱其行業前景良好、享受政策支持,發行人行業地位突出、競爭優勢明顯。公告顯示,因藍盾轉債項目,廣發證券從中拿到了1100萬元的承銷和保薦費用,是審計機構+律所+評級機構總收費的4倍多。

廣發證券派出負責保薦工作的保代是朱保力、袁若賓,協辦人陳源、項目組成員耿世哲。《紅周刊》查詢證券業協會官網后獲悉,朱保力已于2020年注銷在廣發證券的保代資質,袁若賓差不多同期離職,目前就職于西部證券投行部,而耿世哲則從廣發離職后去了中金公司。

2020年的廣發證券究竟發生了什么?而這就要追溯到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廣發證券是康美藥業的長期合作伙伴,康美造假案發后,廣發證券飽受質疑。2020年7月,證監部門作出處罰,禁止廣發證券在半年內開展保薦業務,其在手項目多數流失。盡管廣發證券過了禁業期后重新啟動IPO和債券業務,但排名已大不如從前。

《紅周刊》注意到,朱保力當時就牽扯到康美藥業事件中,2020年因康美藥業定增業務中未勤勉盡責,“盡職調查環節基本程序缺失,缺乏應有的執業審慎”,被廣東證監局認定為不適當人選。也就是說,彼時他有可能被剝奪了保代執業資格。

如今因為*ST藍盾,廣發和朱再次受到處罰。2022年12月,廣東證監局對廣發證券、朱保力等保代發出警示函,指出廣發和相關保代在藍盾股份2016年并購工作中,對被并購標的的收入真實性核查不充分、對應收賬款等會計科目異常變動核查不充分,缺失對函證過程進行控制的相關記錄文件,要求廣發證券對責任人員進行問責。

聯合資信“看走眼”

退市常態化涵蓋轉債市場

無腦爆炒或不再適用

藍盾轉債的評級機構是聯合資信。上市公告顯示,聯合資信從這單業務中獲得的評級費用僅有57萬元不到,相對承銷費用確實較低,但面臨的壓力不小。在藍盾爆發財務危機后,2022年6月的評級報告中,聯合資信雖然把藍盾和轉債的評級均下調為CCC,評級展望負面,但其還認為藍盾轉債“仍存在轉股可能性”。一年后來看,聯合資信的這一預測被“打臉”。

藍盾轉債如違約,將打破A股轉債“零違約”的紀錄,意味著注冊制和退市機制不僅適用于股票,也深刻地影響著轉債市場,以往無腦爆炒轉債的邏輯將不再,這對于不少如今仍在爆炒的績差轉債來說,不啻于一盆冷水,轉債行情出現分化,部分高溢價的績差轉債或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可轉債指數4月21日單日大跌1.5%,搜特轉債等10余只轉債跌破面值。

對于藍盾轉債違約后的風險處置,發行人是否已有預案?《紅周刊》試圖致電*ST藍盾董秘辦,但未能撥通。

(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