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易妍君廣州報道
近一個月,基金發行市場迎來“小陽春”,全市場新發基金數量達到157只(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同時,截至3月2日,還有57只新基金即將發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即將發行的新基金中,持有期產品占比接近四分之一,并以一年持有期基金為主。不難發現,為基金設置持有期正在成為基金公司的常規操作,截至目前,全市場設置了一年持有期的存續基金數量超過1000只,大多成立于2020年之后。
(資料圖片)
一位基金公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相比普通開放式產品,一年以上較長期限的持有期產品的負債端會更加穩定,基金經理相應也會從更長期的角度來做資產配置,選股的久期會更長,換手率也傾向更低。
不過,持有期基金能否真正幫助投資者提升投資體驗,仍然取決于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
根據Wind數據,截至3月1日,有15只一年持有期基金最近一年的凈值漲幅超過10%;但同期,也有湘財創新成長一年持有A等15只基金的凈值跌幅超過20%。
公募扎堆布局
兔年春節過后,基金發行市場“暖意融融”。Wind數據顯示,僅1月30日—3月2日,全市場共發行了157只新基金(以認購起始日為準)。其中,有不少基金的名稱中包含了“一年持有”字樣。
與此同時,在今年2月新成立的基金中,也出現了一些由知名基金經理管理的一年持有期基金,如華夏基金王勁松、財通基金金梓才等。
需要提及的是,一年持有期基金的特殊之處在于,投資者在任一時間認購該類基金的份額后,必須持有一年以上時間才能贖回。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伴隨投資者對基金業績穩定性的要求不斷提高,自2021年以來,公募基金就加大了對持有期產品的布局。以存續基金為準,在2020年、2021年、2022年成立的“一年持有”基金的數量分別為139只、459只和352只,合計占比(在存續一年持有期基金中的占比)達到94%。
在基金管理人層面看來,為基金產品設置持有期,意在引導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并有望提升投資收益。
華北某大型基金公司有關人士向記者指出,為基金設置持有期有兩個好處:第一,管理人能夠有效估算贖回壓力,最大程度降低現金資產對組合收益的拖累,提高長期收益率。
“傳統無持有期限制的日常開放基金為應對每日不可預見的贖回量,需要保證較高的資產流動性,必須在資產配置中保留一定的現金資產,現金類資產收益較低,或拖累組合收益。設置份額持有期的基金,申購相對平穩,贖回壓力分散且可預期,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現金資產配置比例,最大程度降低現金資產對組合收益的拖累,有利于基金經理提高組合管理效率,以提高長期收益率。”他進一步分析。
第二,投資者頻繁操作是降低收益的主要原因,持有期設置有利于提高投資收益。傳統日常開放基金規模受市場情緒影響大,設置持有期的基金規模相對可預測,也有利于基金經理更好地把握周期,持續地實施有效的投資策略。
15只持有期基金近一年跌超20%
那么,持有單只基金固定份額滿一年后,真的能獲得更高的投資收益嗎?恐怕還是因“基金經理”而異。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以名稱中包含“一年持有”為準),當前,存續一年持有期基金以偏股混合、偏債混合、混合型FOF為主,還有少量二級債基、普通股票、靈活配置型基金等。
如果簡單從一年持有期基金最近一年、最近兩年的業績表現來看,并非所有基金都能與“良好的投資體驗”劃等號。
以主動權益基金為例,根據Wind數據,截至3月1日,在有可比數據的“一年持有”主動權益基金中,最近一年凈值漲幅超過10%的基金共有15只,包括中郵興榮價值一年持有、廣發鑫睿一年持有A、大成優選升級一年持有期A、景順長城價值驅動一年持有等。這些基金分別在偏股混合、靈活配置基金同期業績排名中位居前列。
不過,仍然有部分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率為負數。例如,截至3月1日,最近一年,湘財創新成長一年持有A等15只基金的凈值跌幅超過20%。
此外,最近兩年,中庚價值品質一年持有、中泰興誠價值一年持有A的凈值分別上漲了58.33%、32.90%;而凱石瀾龍頭經濟一年持有、中信證券紅利價值一年持有A等9只基金的凈值跌幅超過30%。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池云飛指出,從近三年的風險收益特征看,一年持有期主動權益基金的年化平均收益約為6.51%,低于主動權益基金12.59%的平均收益;不過前者的年化波動率更低,為16.03%,而主動權益基金的市場平均波動率為19.07%。他認為,整體看,一年持有期主動權益基金的優勢并不明顯。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風險收益特征與是否為持有期產品可能沒有太多必然聯系,基金業績更多是受到產品風格定位等因素影響。”
另一位持有類似觀點的基金公司有關人士也向記者指出,產品的風險特征主要還是與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有關。相比較而言,設置持有期的作用是提升投資者的盈利體驗。以滬深300指數為例,滾動持有1年的正收益概率是62%,平均收益10.83%,滾動持有3年的正收益概率89%,平均收益29.56%,滾動持有5年的正收益概率94%,平均收益45.91%。
值得一提的是,就投資視角來看,在管理持有期產品時,基金經理的側重點的確會有一些變化。
“設置1年持有期,可減少頻繁申購、贖回帶來的流動性沖擊,也有益于提高基金投資組合久期的穩定性和投資策略的一貫性,使基金經理在擇時、擇券以及久期策略上有更大的主動發揮空間,可以精挑細選逐步配置性價比更優的券種,力爭投資回報的穩定性,還可滿足投資者一定的流動性需求。”博時基金有關人士表示。
持有期產品短期內仍為“非主流”
客觀而言,目前,個人投資者傾向于短期操作、頻繁交易的情況仍然比較普遍。基金公司也在嘗試通過多種方式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
由此,未來基金公司布局持有期產品的力度或將持續加大。
大成基金方面表示,我們希望從投資研究、產品設計、投資者教育、客戶陪伴等多個方面同時發力,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和長期投資,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例如,在產品布局上,積極加大持有期產品布局。
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告訴記者,“持有期產品是針對不同投資者需求對產品體系的豐富和有力補充,可以更好地匹配特定投資者的風險收益特征,未來公司可能根據實際需求從持有期限、持有期機制等方面進一步精細化布局。”
上述基金公司有關人士也談到,對于持有期基金的布局,不僅僅是一年持有期產品,公司還同步推出了其他不同期限的持有期產品,主要還是從投資者盈利體驗考慮,希望幫助投資者做好節奏把握,力爭減少追漲殺跌的操作。
不過,短期內,持有期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比較有限。
“由于設置了鎖定期,持有期基金會將對資金流動性和靈活性有一定要求的投資者拒之門外。而目前看,這類投資者仍是市場主流,因此持有期基金短期內較難成為市場主流產品。” 池云飛談到。
另外,對于持有期基金的選擇,池云飛談到,不同的一年持有期權益基金,其投資策略和行業側重各有差異。
他建議,投資者應在充分了解這些基金的情況下,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力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品種。此外,還可以結合第三方機構的評級、基金的歷史業績、基金的風格特征、基金經理的能力圈等信息做進一步地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