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國網財經3月6日訊(記者 杜丁)“胃腸間質瘤”(GIST)是21世紀初才被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醫學新概念。可以說,是直到本世紀才被重新認識的“新”疾病。
由于胃腸道間質瘤起病隱匿,且容易被常規檢測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中晚期才被發現。日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胃腸間質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葉穎江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胃腸間質瘤是一種起源于間葉組織的軟組織肉瘤,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胃和小腸,在國際上屬于罕見疾病,國內每年約有3萬名新診斷的患者。
葉穎江表示,整體來說,胃腸道間質瘤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50%、60%左右。但是,胃腸間質瘤的難點在于復發的患者,“整體來說有50%左右的患者會復發。盡管接受了靶向藥的輔助治療,但還是會復發,它是非狡猾的一個腫瘤。”
據葉穎江介紹,給患者用藥之后,突變點可能也在變化,“你服用的時候它就逃避了藥物的作用,變成一個新的突變點了,所以原來的藥物就沒有用了,這是治療的一個難點。此外,這種突變是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異質性的,比如說眼下的腫瘤通過穿刺做基因檢測,顯示它是一個基因突變,過一段時間再查的時候,可能又不一樣了。還有空間的異質性,肝臟后續轉移瘤,基因突變可能都會不一樣,這樣就給靶向治療帶來了困難。大部分靶向治療針對某一個基因、某幾個基因的,沒有辦法全部覆蓋。現在還有很多新的我們沒有發現的造成這個疾病進展的基因,所以治療就比較困難。瑞派替尼上市之后,它是針對多靶點的,而且副反應相對來說比較少,所以對四線治療還是挺有效的,可以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生存希望。”
據了解,胃腸道間質瘤跟癌癥不一樣,是間葉來源性腫瘤,不像上皮來源性腫瘤。間葉來源腫瘤這個疾病只對靶向治療和手術切除有效果。“在疾病處于比較局限的進展期的時候,主要靠手術達到完整的切除。如果病灶比較大,切除的時候涉及到其他臟器損傷,可以先服用靶向藥,使腫瘤縮小之后再進行手術。”葉穎江表示。
葉穎江稱,在門診中,遇到過一些四線患者,面對高昂費用,怕拖累家庭而放棄治療,看到這樣的情形我們往往也很心痛。“如今在靶向藥物時代,接受規范治療的胃腸間質瘤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胃腸間質瘤有望逐步進入慢性病范疇。我們也希望患者到大型醫院開設的胃腸間質瘤專病門診接受治療,以求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據了解,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確診、手術到靶向藥物治療、耐藥、換藥,部分晚期患者會經歷多次復發、多次治療,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其家庭所面臨的經濟負擔也越來越重。雖然瑞派替尼是國內外權威診療指南推薦的四線標準療法,但在納入醫保前,患者的月治療費用接近4萬元。
3月1日,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正式落地執行。此次新版醫保目錄新增23種腫瘤用藥,其中就包括針對晚期胃腸間質瘤的靶向藥瑞派替尼。納入醫保后,瑞派替尼降價約60%,在此基礎上,不同地區、不同醫保類型的患者還能享受不同比例的醫保報銷,月治療費用最多可節省3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