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 >

我國結直腸癌復發監測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未來結直腸癌復發監測價格或將大幅降低_焦點快看

時間:2023-04-24 19:44:55       來源:中國網財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JAMA Oncology(IF 33.012)上刊載了由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蔡國響教授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王爭教授團隊等聯合鹍遠生物的重要科研成果。

該研究是國際上首個應用基于PCR的血液ctDNA多基因甲基化技術于結直腸癌復發預測和復發監測的多中心研究,提供了一個與現有MRD檢測技術方法相比性價比更高的技術路徑和解決方案,有望大大提高結直腸癌復發預測和監測的臨床使用普及率,并顯著改善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質量。

文章發表在JAMA Oncology

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國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90%的結直腸癌病灶可以通過手術切除,越早期發現的腫瘤,根治性手術切除后五年生存率越高,但根治性切除后的總體復發率仍為30%左右。中國人群結直腸癌的五年生存率在I、II、III、IV期分別為90.1%、72.6%、53.8%和10.4%。微小殘留病灶(MRD)是腫瘤根治后復發的主要原因。

美國NCCN結腸癌指南以及中國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均指出,對于結腸癌術后復發風險判斷和輔助化療選擇,ctDNA檢測可提供預后和預測信息,協助II期或III期結腸癌患者輔助治療決策。但現有研究多聚焦基于高通量測序技術(NGS)的ctDNA突變,其流程復雜、周期長、成本較高,普適性略有不足,在癌癥患者中普及率較低。

以結直腸癌III期患者為例,基于NGS技術進行ctDNA動態監測,單次監測患者則需要花費高達上萬元且需等待長達兩周時間。若采用該研究中的多基因甲基化檢測技術ColonAiQ常艾克進行ctDNA動態監測,患者僅需支付十分之一的費用且最快在兩天內即可獲得檢測報告。

按照中國每年新發56萬例結直腸癌患者,臨床上主要是Ⅱ-Ⅲ期結直腸癌患者(比例約為70%)更加具有動態監測的迫切需求,則結直腸癌MRD動態監測市場規模達到每年數百萬人次。

該研究成果通過大規模前瞻性臨床研究證實了基于PCR的血液ctDNA多基因甲基化技術可用于結直腸癌復發預測和復發監測,同時兼具靈敏度、時效性及經濟性,更好地讓精準醫療惠及更多的腫瘤患者。該研究基于鹍遠生物自主研發的結直腸癌多基因甲基化檢測技術ColonAiQ常艾克,其在早篩早診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已被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

2021年國際胃腸疾病領域頂級期刊Gastroenterology(IF33.88)報道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多家權威醫療機構聯合鹍遠生物的多中心研究成果,證實了ColonAiQ常艾克在結直腸癌的早篩早診中的優異性能,并初步探索了在結直腸癌預后監測中應用潛力。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