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陣微風吹散夏天的暑熱,逐漸進入滿目蔥蘢、萬物并秀的初秋時節。近日,《法治日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走進北京、河北、山東、湖北各地,見證他們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
特色布局助發展
“以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為統領,帶動重點領域協同發展取得新進展。”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協同綜合處處長周浩說,“大興國際機場建成投運,與首都國際機場形成‘雙樞紐’格局,加快打造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京津冀三地簽訂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及5個重點領域子協議。”
【資料圖】
比如河北京車制造基地,這是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保定建設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項目,打造了“北京設計+保定制造”產業協同發展模式。
再比如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這是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和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共同推動下成立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基地,也是全國首家由中關村在京外設立的創新中心。8年多來,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著力構筑“類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作為“北京研發、保定轉化”的產業協作模式,創新中心已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智能電網三大產業微集群。截至目前,創新中心已吸引包括諾未科技、易度機器人等360家企業入駐,企業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億元,獲得知識產權1000余件。
山東多地靠海沿海,煙臺市海域面積達1.23萬平方公里,向海而生,因港興海。海陽東方航天港,2019年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作為海上發射母港首次成功海上發射。截至目前,海陽東方航天港成功保障海上發射5次,累計發射衛星37顆,為其蓬勃發展持續賦能。煙臺市利用4646畝海域面積打造“耕海1號”,這是全國首制裝備休閑型海洋牧場綜合體項目,通過智能網箱和人工魚礁實現近海生態修復,結合旅游、觀光、美食、商住,構建了“藍色糧倉+藍色文旅”發展新模式,成功實現了一三產業深度有機融合。
湖北是我國近代工業發祥地、老工業基地,近年來,湖北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以赴穩增長、提質效、促轉型、優生態,成效顯著。6月6日,包括武漢新城市民中心等在內的武漢新城中軸線十大標志性項目正式啟動建設,意味著切實按下了武漢新城建設的“加速鍵”。今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全面啟動武漢新城規劃建設。
武漢新城是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主引擎,矢志成為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
武漢新城地處湖北省以“武鄂黃黃”(武漢、鄂州、黃石、黃岡)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核心區。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武漢、襄陽和宜荊荊(宜昌、荊州、荊門)三大都市圈建設,輻射帶動“襄十隨神”(襄陽、十堰、隨州、神農架林區)和“宜荊荊恩”(宜昌、荊州、荊門、恩施州)城市群發展,以此推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
綠色之變助轉型
“北京市大力發展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高精尖’產業,第三產業占比穩定達到80%以上。推進能源、產業、建筑、交通等領域節能減碳,全市優質能源占比超過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污染問題。”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作為國內首個綠色出行‘一站式’服務平臺,北京MaaS平臺于2020年9月推出了綠色出行碳普惠激勵機制,市民采用公交、軌道、步行、騎行方式出行,自動轉換為相應的碳減排量,可通過平臺兌換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贈環保公益活動,推動了市民出行向綠色出行的轉變。”高德公司MaaS碳普惠項目總監趙毅介紹說。
一座座高聳入云的“大風車”,是張家口亮麗的風景。“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傳遞出低碳環保的綠色理念。
走進張家口明陽新能源高端制造產業基地,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巨大的白色葉片前忙碌著。“這些葉片是‘大風車’的一部分,組裝與調試后就形成了風力發電裝置。”該基地綜合部副部長武培洋說。
作為全國唯一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引進落地100多家發電企業。截至目前,張家口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累計達到2830.2萬千瓦,達到張家口全市電力裝機總量的82.7%,穩居全國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山東高質量調研行采訪的企業,突出的特點是降碳減污、專精特新。比如對于傳統重工業城市淄博來說,瞄準新能源,打造齊魯儲能谷,就是以儲能為核心產業,聚合打通電池、光伏、海上風電上下游產業,擬成為全國先進的風、光、儲產業聚集地。成立山東東岳氟硅科技集團,也是聚焦新能源、新環保、新材料產業,建成了全球一流氟硅材料園區和完整的氟硅膜氫產業鏈和產業群。威海的威高集團,打造了全醫療產業生態圈。
在高科技方面,山東關注機器人的研發、算法應用,成立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等。
據了解,10年來,湖北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7.6%的經濟增長,作為擁有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再次刷新綠色底色,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傳統產業綠色發展轉型持續加快。
在三峽大壩至重慶的重要旅游港口秭歸港,眼下正是長江三峽旅游黃金季,航運繁忙,一艘艘客輪貨輪上下往返,川流不息。服務人員不到10分鐘就為游輪接通岸電,綠色清潔電能被源源不斷送往游輪。無污染、無噪聲的清潔岸電“一插即用”,為靠港船舶整體設備提供電能,滿足船上生產生活用電需求。根據測算,使用岸電比傳統用油節省約65%的能耗費用,每1000度電可減少7.8噸左右的碳排放。
文化持續綻芳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不斷“上新”的文化新業態以及不同形式的文化宣傳,在體現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發展持續賦能。
“隨著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文化產業,一批文化新業態應運而生。”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翟德罡說,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北京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家在影院看到的很多特效畫面都是由我們制作的。”北京墨境天合數字圖像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魏明在“動捕棚”向記者展示他們研發的虛擬拍攝實時化技術時說,“北京是文化創意人才扎堆的地方且優勢明顯,我們所在的園區有十幾家與影視制作相關的企業,充分提高了創作效率。”
“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河北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景,更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這里有承德、保定、邯鄲、正定、山海關區、蔚縣等6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城區。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記者近日在正定縣古城南城門調研采訪時看到,這里游人如織,或登高遠眺,或拍照留念。近年來,正定縣積極推進古城保護和風貌恢復,使文物安全得到鞏固,文化遺產更有尊嚴和魅力。同時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度推進文旅融合。據悉,2023年1月至6月,正定縣接待游客794.44萬人次。
山東是文化大省,出現過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孫武、房玄齡及蒲松齡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記者被許多山東企業的企業文化所感動。青島新型顯示產業園隸屬于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龍頭企業京東方科技集團,在其產業園大廳最顯著位置有一行字:成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偉大企業。在萬華煙臺工業園,員工們熱情洋溢地唱著廠歌,他們的口號是“創新引領未來,卓越鑄就輝煌”,他們稱:“要創建受社會尊敬,讓員工自豪,國際一流的化工新材料公司。”
漢江水畔,襄陽古城。無論是史書,還是武俠小說,提到湖北襄陽城,都繞不過“俠義”二字。這里是《三國演義》里的兵家必爭之地,還是金庸筆下200多次提到的地方。
在襄陽古城北街燈光璀璨,游人如織;在盛世唐城景區,“夜游”和“夜演”被有機結合,可以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中體會夜經濟的繁華。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資源豐富,襄陽通過各種各樣的業態,吸引游客感受襄陽魅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襄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