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30多年前,一粒種子漂洋過海,從澳洲來到彩云之南,扎根臨滄。
30多年的歷程,云南紅土高原獨特的自然氣候優勢,為它的蓬勃生長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沃土。現在,澳洲堅果已成為臨滄種植面積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獨具高原特色的優勢產業之一,并且成為澳洲堅果的主要生產地。因為有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且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更多的農民開始瞄上澳洲堅果這棵“搖錢樹”。
30多年后,這顆“種子”發展成了一個大產業,臨滄成為全球最大的澳洲堅果種植基地。2011年開始,澳洲堅果種植產業落地云縣幸福鎮,并一躍發展成為全縣最大的種植基地。
如今,云縣幸福鎮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洋樓,開上了小汽車。不少村民在縣城買了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們都把致富后蓋的房子、買的車子叫作“堅果房”“堅果車”。
云縣委書記周良在幸福鎮調研時強調:“產業振興是關鍵。云縣要實現鄉村振興,要認真貫徹落實臨滄市委、市政府‘甘蔗穩農 堅果富農’的決策部署,大力發展堅果產業,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全市第二大富農產業,與甘蔗形成發展的‘雙輪’,驅動云縣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以產業振興推進鄉村振興。”
澳洲堅果異地扎根,如何喚醒“沉睡”的土地,讓荒地煥發生機?這一產業如何做大做強,繼而香飄云縣?9月25日,記者來到幸福鎮實地采訪,一探究竟。
臨滄市云縣按照“一縣一業”重點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資源優勢,找準定位需求,將興林與富民、生態與產業、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公司帶動、黨員示范、長短結合、林下套種”的方式,做大做強堅果、甘蔗等全產業鏈,極大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科學發展,昔日的荒山變成今日的“金山銀山”,原來的窮山坡結出了“致富果”。
目前,該縣堅果種植面積已達31.39萬畝,掛果面積9.3萬畝。2021年,干果產量達1200噸,產值達4320萬元;幸福鎮堅果種植面積已達10.48萬畝,掛果面積6.14萬畝,產量661.2噸。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稻田里,蛙聲陣陣,一簇簇顆粒飽滿的稻穗掛滿枝頭;山間田壟,阡陌交錯,堅果樹、咖啡樹、茶樹茁壯成長,一串串大小均勻的澳洲堅果,仿佛在訴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發展產業不松勁
數據證明,大力發展澳洲堅果產業,正將臨滄群眾引向富裕軌道。
獨特的自然優勢,讓澳洲堅果得以在臨滄茁壯成長,產業的發展卻是源于臨滄市、云縣各級黨委政府對產業的堅守。
認準一個產業就要鍥而不舍地干,不然今天這個領導來種桃,明天換了領導來種梨,這樣不僅產業做不強,更無法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一屆接著一屆干,年年不斷線。從2004年到2017年,臨滄市出臺了7個相關文件推動澳洲堅果產業發展。
9月25日,記者隨同云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羅忠宏,幸福鎮副鎮長、武裝部長張永強走進石佛山高原生態農業園,果農們正在堅果地里搶收堅果,今年的果實長勢喜人,抬眼望去,一座座山坡上的堅果樹綠意盎然,一眼望不到頭。
如今,種在幸福鎮幸福村、慢遮村、石佛山高原生態農業園山坡上的澳洲堅果,成了群眾增收的“致富果”。
說起澳洲堅果,村民李建打開了話匣子。2007年,李建到永德縣大雪山鄉打工,偶然看到掛果的堅果樹,這讓他很好奇。經過打聽,他了解到這是一種漂洋過海而來的小堅果,堅果樹管護成本低,經濟效益高,比種植甘蔗省心,比種植桉樹環保,是能增收致富的“懶漢莊稼”。而老家的日照條件非常好,又是坡地,更合適種植堅果。在取得家人的同意和政府的支持后,他首次種植面積160畝,把原來種植甘蔗的地騰出來全部種上堅果,2009年開始種植,2021年產量達40噸,收入32萬元。這誘人的市場前景激發了許多村民的干勁。
“我家這幾年陸續種了400多畝、13200株堅果樹,畝產鮮果1650公斤,2013年開始種植,2021年進入豐產期,畝產鮮果1650公斤,按照今年這個收成,產值有60多萬元。我家在我們村可以說是種植大戶了!”村民黃光敏滿臉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說道。
黃光敏一家是村里的致富先行者,還帶動了村民們一起發展堅果產業,使堅果產業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幸福村黨總支發動村民積極種植堅果,鎮政府委托企業和技術人員,免費為農戶提供科學種植、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指導,形成“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
串串堅果掛樹梢
位于云縣西南部的幸福鎮,長年種植甘蔗、玉米,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逐年惡化。為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南汀河沿線生態環境,增加群眾經濟收益,2014年和2015年,云南省把新一輪退耕還林指標優先安排在生態脆弱又符合退耕還林條件的幸福鎮。幸福鎮搶抓歷史機遇,根據當地自然生態條件與澳洲堅果原產地相近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澳洲堅果種植。起初,對種植這種“洋作物”,多數村民還持觀望態度。與甘蔗帶來的穩定收入相比,他們不敢冒風險。發展澳洲堅果,一度在當地面臨不少困難。為此,當地政府請來技術部門選種育苗,提供技術指導,通過本土企業、大戶、能人規模化種植示范帶動,當地村民紛紛跟著嘗試種植。目前,全鎮建立退耕還林澳洲堅果基地1萬余畝,達到了區域生態快速恢復的預期目標。
但單純種植澳洲堅果,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澳洲堅果種植株距、行距要求較寬,土地空間利用率不高;二是澳洲堅果生長周期長,一般3年至4年才開始掛果。
面對困難,幸福鎮積極探索,開展“澳洲堅果+咖啡”的立體套種,形成“以短養長”、以耕促撫的復合式經營模式,有效彌補堅果種植前4年的收益空當,在有限的土地上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幸福鎮按照“生態產業化 產業生態化”的要求,將退耕還林與產業發展統籌推進,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把“澳洲堅果+咖啡”產業做大做強,帶領農民增收致富。進入豐產期后,咖啡畝產鮮果1.5噸,畝產值4000元;堅果畝產0.15噸,畝產值6000元;部分退耕戶還養殖山地烏骨雞,每畝養雞100只,年產值達8000元,最終實現畝均總收入在1.8萬元以上,確保陡坡耕地“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不反彈”。
經過多年的種植管理,幸福村澳洲堅果種植基地逐步進入收益期,穩定的市場需求和成熟的種植技術讓不少農戶選擇加入澳洲堅果種植的行列。
“我一直在基地務工,了解到種植澳洲堅果的效益還不錯,而且一個人管理3000多棵樹都沒問題,非常省人工,果實又耐儲藏。去年我種了600棵。”果農何忠華告訴記者。
目前,澳洲堅果項目采取“公司+農戶+基地+合作社”的運作模式,除了在基地種植,公司還推廣給全縣各地的農戶種植,由公司提供樹苗和種植技術,并負責收購果實,解決農戶后顧之憂。“去年我們品嘗過之后覺得味道不錯,綜合考量效益比較高。公司還可以兜底回收,我們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各家各戶向村民推廣,現在村里有90%的農戶種植澳洲堅果。”幸福村黨總支書記楊旺明說。
滿樹咖啡紅艷艷
一棵棵綠油油的咖啡樹上結滿了紅色的咖啡豆,旁邊郁郁蔥蔥的澳洲堅果樹上則掛滿了一串串飽滿的綠色果實。
在幸福村丙鳳四組村民何老二家咖啡套種堅果地塊,他正忙著給咖啡樹、堅果樹修枝整形。說到管護,何老二經驗十足:“像這樣子的咖啡樹,就要進行改良了,因為咖啡樹長得過高,采摘起來不方便;其次是咖啡果結得少,產量低,要把主干從根部以上50厘米處鋸斷,進行中耕施肥,培養好新發出的枝干。我家去年開始嘗試這樣做,改良效果比較好,增產效果明顯。堅果樹也要進行修剪,通風透光好,堅果才會結得多。”
問起他家種了多少畝,他笑著說:“我家這片咖啡套種堅果地有50多畝,今年預計產量達30多噸。”
張永強告訴記者:“幸福鎮黨委、政府按照‘山頭綠色帶(核桃)、山間經濟帶(咖啡、堅果)、山下甘蔗帶、壩區特色帶(果蔬)、綜合畜牧帶’的規劃,通過重點打造石佛山、海東、張畢山3個生態園的咖啡套種堅果示范樣板,輻射帶動全鎮其余村咖啡套種堅果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幸福鎮已完成堅果套種咖啡6800畝;7.8萬畝堅果已全部掛果,進入豐產期,咖啡種植面積12682畝,已掛果12028畝;復合效益達5800多萬元,比單一種植至少增收2500多萬元,成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動力。”
在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當地干部群眾苦干實干,發展各項產業的干勁十足,滿山蒼翠的堅果樹、咖啡樹見證了幸福鎮的“幸福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