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

2016年以來:云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就報告出爐

時間:2022-10-14 08:16:36       來源:云南經濟日報

省統計局發布《2016年以來云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成就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總結了2016年以來我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主動融入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報告》指出,2016年以來,作為擁有綿延1560公里的金沙江沿線上游省份,云南省主動扛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全省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產業結構發生新變化、綠色發展構建新格局、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

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綠色發展動能強勁

2016年以來,我省聚焦綠色生態發展,扎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保護,深入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切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

《報告》載明:2021年,全省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6.22%,生活垃圾處理率達99.95%,改造建設農村衛生戶廁506604座,鄉(鎮)鎮區、村莊生活垃圾治理率分別達99.3%和98.4%;完成黑臭水體整治投資87.87億元,進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33條,整治消除黑臭比例100%,實現了長治久清。

2016年以來,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投資超過500億元。目前,全省湖泊、水庫水質總體良好,優良率達82.2%。撫仙湖、瀘沽湖水質保持Ⅰ類,全省劣Ⅴ類水質湖泊由2015年的4個減少到1個。

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56.7%提高到2021年的65.04%。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優良天數比率連續4年名列全國前茅,2021年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65%,排全國第四位。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100%達標,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穩步提升,九大高原湖泊中優良湖泊水質穩定保持,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逐年提升,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報告》稱,2016年以來,我省堅持以綠色發展助推云南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能源消費結構逐年優化,綠色能源占比逐年提高,成為第一支柱產業。電力、天然氣消費分別從40.9%、0.75%上升到44.6%、1.8%。清潔電力成為發電量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2021年全省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達87.9%,清潔電力比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大型水電基地基本建成,金沙江、瀾滄江流域已投產水電站20座,裝機累計4684萬千瓦;2021年,全省清潔電力裝機9105.2萬千瓦,清潔電力裝機比重達85.6%。

經濟總量持續攀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報告》稱,云南地區生產總值(GDP)從2015年的1.5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2.7萬億元,跨越了2萬億元關口,正向3萬億元大關邁進。6年間經濟總量增加1.2萬億元,在長江經濟帶中占比由4.8%上升到2021年的5.1%,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全省人均GDP躍上5萬元臺階,由2016年的3.5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5.8萬元,增加2.3萬元。

《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年均增長6.2%,第三產業投資年均增長8.7%,高于全部投資2.5個百分點。重點領域中,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11.7%,民間投資年均增長3.3%,民間投資占全省投資的比重由2016年的34.4%上升至2021年的44.0%,有力支撐經濟穩步增長。

2016年以來,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808.15億元增加到2278.24億元,年均增長3.9%。其中,稅收收入從1210.54億元增加到1514.20億元,年均增長3.8%。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4712.83億元增加到6634.4億元,年均增長5.9%。其中,教育支出1143.30億元,年均增長6.9%;社會保障和就業997.40億元,年均增長7.4%;衛生健康支出725.97億元,年均增長9.4%。

《報告》表明,我省已建成2個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3個跨境經濟合作區、4個國家級邊境經濟合作區、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5個國家級經開區、2個綜合保稅區為紐帶,27個口岸為窗口的多層次開放平臺體系,深化跨境貿易、跨境產能、跨境物流等合作。2016年至2021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316.09億元增加到3143.83億元,年均增長12.8%。其中,2021年出口額1766.75億元,年均增長9.4%,進口額1377.08億元,年均增長18.7%。

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結構不斷優化

2016年以來,我省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報告》數據顯示,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3.6:35.1:51.3調整為14.3:35.3:50.4,高原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工業轉型升級持續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比分別提高0.7、0.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據半壁江山。

2021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達到6351.82億元,比2015年增加139.03億元,年均增長6.6%。全年糧食總產量1930.30萬噸,年均增長1.3%,糧食總產量多年保持全國第14位。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較快,烤煙產量82.18萬噸,占全國比重超過40%;茶葉產量50.21萬噸,年均增長5.4%;鮮切花產量158.33億枝,年均增長10.5%。全年豬牛羊禽肉總產量486.75萬噸,年均增長4.4%。

2021年,全省工業增加值6555.76億元,比2015年增加2511.22億元,年均增長7.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增速連續三年(2017年至2019年)位列全國前五位。電力、石油、電子產業快速發展。2021年,電力裝機容量突破1.06億千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發電量3434.25億千瓦時;中緬油氣管道及年煉油1300萬噸項目建成投產;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45.3%,年均增長65.4%,占比從2015年的0.2%提高至6.4%,成為除能源外的主要拉動力。

2016年以來,全省大力實施“服務經濟倍增計劃”,推動服務業量、質雙提升,以互聯網、5G等數字經濟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202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3687.22億元,年均增長7.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8個百分點,對GDP的增速貢獻達53.4%。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民生福祉不斷增強

《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5223元增加到2021年的25666元,年均增長9.1%。全省職工年平均工資從5.5萬元提高到10.42萬元,年均增長11.2%;2021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9%,農村比城鎮快0.3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從2015年的3.2縮小到2.9。2021年末,全省城鎮人口較2015年末增加392.4萬人,城鎮化率從2015年的42.93%提高到51.05%。

2016年至2021年,全省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1.82萬人,高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保持90.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3.75%。參保人數基本全覆蓋,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由2015年的3277.65萬人增加至2021年的4071.37萬人,基本實現各類群體全覆蓋。

2016年以來,全省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長11.7%,比全部投資高5.5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超過40%。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萬公里,排全國第二位,115個縣(市、區)通高速、129個縣(市、區)高等級公路全覆蓋。目前,全省高鐵營業里程為1110.17公里,中越鐵路國內段全部建成,中緬方向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中緬印度洋“海公鐵”聯運新通道首發試通。全省民用運輸機場達15個,排全國第四位,通航城市185個、航線666條,旅客吞吐量百萬級機場7個,航道里程新增855公里,至南亞、東南亞通航城市16個。

標簽: 長江經濟帶 高校畢業生年終就業率 城鎮登記失業率 電子設備制造業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