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中國,共有七大地理分區。
從華南、華東到華中,從西南、西北到華北 , 都有 萬億GDP城市、千萬人口大市、國家中心城市 誕生,唯獨 東北 成了例外。
(資料圖片)
沒錯,東北既沒有國家中心城市,也沒有以萬億GDP、千萬人口為特征 的“雙萬”城市 。
坐擁1億人口,背負著老工業基地的赫赫聲名,為何東北沒有一個超級經濟強市?
01
目前,中國內地共有24個萬億GDP城市。
雖然過去十年來,萬億城市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擴容,但南北分化、東西分化的態勢依舊突出。
24個萬億城市,南方占據18席,北方僅有6座 ,而東北仍舊無一入圍。
不僅如此,在有“東北F4”之稱的四座中心城市中, 僅有大連1個城市躋身TOP30之列 , 長春 罕見跌出40強, 哈爾濱 更是一退再退,跌出50名開外。
同時,東北F4經濟雖然不及過去榮光,但論城市級別,都不是普通地級市,而是副省級城市。
如今,無論是作為最強地級市的 蘇州 ,還是強省會如 鄭州、長沙、合肥、福州 ,都望副省級而不得。
然而,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 東北F4基本處于墊底位置。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在于,在副省級城市確立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東北的高光時刻,而1994年之后,副省級城市擴容就戛然而止。
在當時, 副省級城市 ,要么經濟發達、人口眾多,要么在國家戰略中擁有獨特的地位。
然而,過去30年來,城市經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行政級別就此固化,以至于出現了經濟不夠強大但行政級別高企的現象。
02
東北經濟,正在走出低谷。
最近幾年,在新一輪振興東北的支撐之下,加上東北亞地緣格局的變遷,以及大項目、大投資的紛至沓來,東北經濟已經出現明顯反彈。
作為領跑者,大連、沈陽GDP增速雙雙跑贏全國平均水平,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大連 在7000億量級徘徊了10年之久后,2022年GDP終于突破8000億大關,成為萬億城市的有力競爭者。
作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呼聲最高的地方, 沈陽 2022年GDP接近7700億元,逼近30強俱樂部,城市位次相比2020年提升1位。
而與 沈陽 爭鋒的 長春 ,由于最嚴疫情沖擊,導致GDP總量大幅萎縮,2022年GDP從前一年的7100億回落到6800億左右。
同樣是疫情沖擊,同樣經歷了最嚴封控,上海年度GDP不降反增,而實際增速僅下降0.2%,而長春則下降4.5%,經濟韌性的差異可見一斑。
至于 哈爾濱 ,一直面臨后來者的趕超。繼2021年丟掉千萬人口大市之位,2022年再次跌出50強俱樂部,先后被榆林、襄陽、宜昌、鄂爾多斯等普通地市趕超。
這充分說明,城市競爭,不進則退。你追我趕之下,沒有哪座城市能永遠坐享歷史榮光。
03
東北,誰最有可能率先晉級萬億GDP俱樂部?
就在幾年前,東北F4中,除了哈爾濱外, 大連、沈陽、長春 不約而同確立了十四五末期(2025年前后)晉級萬億的目標。
然而,疫情擾動、大國博弈、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基本面變化,給經濟增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東北可謂首當其沖。
不過,借助各種政策的支持,東北經濟正在突破平臺期,有望實現突破。
如果沒有超預期因素沖擊,未來幾年, 大連、沈陽有望率先晉級萬億俱樂部。
作為東北F4的領頭羊, 大連 GDP達到8430億,逼近徐州。按照目前增速,2025年前后突破萬億,或許沒有懸念。
不過,大連的雄心不止于此。早在2021年,大連就喊出了GDP “三年過萬億” 的口號,即2024年提前突圍。
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未來2年,至少得保持10%以上的名義增速、7%左右的實際增速,可能存在一定壓力。
而作為東北第一省會的 沈陽, 更是一直以萬億城市、千萬人口大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多重追求。
去年底召開的沈陽“一中心、五示范”行動計劃發布會提出:
到2025年,沈陽將建成東北地區功能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重要中心城市, 經濟總量突破10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口規模突破1000萬人 。
除了國家中心城市存在政策上的不確定之外,其他目標或許實現起來壓力并不大。
大連、沈陽晉級在望,可惜的是,本來不乏后來居上潛力的 長春 ,在疫情的沖擊之下,追趕周期陡然增加。
過去幾年, 武漢、上海、長春 先后遭遇了最嚴峻疫情的沖擊。
經濟韌性最強的上海用了半年多就基本完成修復,武漢用了兩年時間重回第8城,長春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修復。
這也意味著,長春2025年晉級萬億城市的希望落空,失速的長春,亟待奪回“失去的兩個月”。
04
東北,為何需要一個萬億強市?
最近幾年, “西南趕超東北” 的說法不絕于耳。
在50年前的三線建設時期,東北曾向西部地區轉移了大量工廠、設備、技術和人才,為西南和西北地區打下了良好的工業基礎。
如今,西南趕超東北,逐步變成現實。作為東北老大哥的“遼寧”,正在被當年的被援助對象趕上,四川、重慶已經先行一步,云南、廣西、貴州相距不遠。
在此背景下,東北需要一個萬億強市,來提振基本盤,提升東北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分量。
與經濟上的你追我趕相比, 人口基本盤的變局,更為東北平添了無數不利因素。
眾所周知,全國人口大盤已經見頂,負增長時代提前到來,而東北,在此之前,早已陷入雙重負增長的境地。
所謂雙重負增長,一方面指的是 自然人口負增長。
這是出生率持續下滑帶來的結果, 東北三省出生率在全國墊底 ,甚至不及以人口危機著稱的日韓等國家。
另一方面指的是 人口流失 。
七普數據顯示,2010-2020年,東北僅有3個中心城市人口正增長,其他30多個地市無一不陷入人口收縮的困境。
就此而言,東北更需要一個經濟強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心,來凝聚發展共識,穩住人口基本盤。
05
東北,更需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
目前,我國已批復 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西安、鄭州等9大中心城市 ,覆蓋6大地理區域,唯獨東北仍舊掛零。
不過,自2018年之后,我國未再新增一個新的國家中心城市。東北何時能夠突破,仍然懸而未決。
國家中心城市為何如此重要?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城鎮體系的金字塔尖,這些城市 “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 ”。
如此之高的定位,對于城市顯然不只是錦上添花,無論是國家戰略和重大規劃的傾斜,還是對于區域資源年的調配能力,都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提升。
與萬億經濟強市相比,國家中心城市還有一層更為深層的用意: 確立東北地區的主導者和引領者。
如果說萬億GDP城市,只是個別城市的單點突圍,那么能否晉級國家中心城市,則決定了未來區域發展的主導權。
此前, 沈陽、大連、長春 都表現出對國中的志在必得之心。
不過,隨著戰略調整和經濟格局轉移,大連已轉向全球海洋城市,長春愈發低調,唯有沈陽,雄心越來越凸顯。
對于國中的重要性,沈陽在官方文件中可謂直言不諱: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沈陽筑牢安全底線、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 戰略要求 ,是沈陽引領東北地區更好融入新發展格局的 戰略選擇 ,是推動遼寧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 戰略行動 ……
可見,能否晉級國中,關系的不只是一城得失,而是遼寧乃至整個東北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