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新醫保改革三個月后,開始出現后遺癥!
自2023年1月起,我國大部分省區實行了醫保改革制度,其中最顯眼的個人賬戶入賬的減少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原本以為是醫保優惠政策,沒想到實施3個月后,其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大家的反對情緒更加強烈了!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4點:
(資料圖片)
一、直接原因:個人賬戶余額減少
個人賬戶的變化是每個退休人員和在職參保人員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事情,現在醫保賬戶上的余額還不到以前的一半。到藥店買藥都不敢隨意消費,只能挑一個性價比高的藥買。
年輕人少看病可能不太在意這些,但是身上有職業病、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的感受比較深刻。
二、門診雖能報銷,但設有起付線
雖然醫保改革后門診的報銷比例有所提高,但門診的報銷設置有門檻費,同時報銷的金額也有了限制。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有慢性疾病,個人大多是在藥店拿藥治療。改革后,現在想報銷,就得去醫院門診治療,但他們吃的藥通常達不到支付線,自然就不能報銷了。因此,改革后,個人不得不花比以往更多的錢來治療疾病。
三、很多老人行動不便,無法獨自前往門診,
個人如果想獲得報銷就必須到醫院進行門診治療,而對于很多不方便出行的人來說,這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
在當今老齡化嚴重的時代,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子女工作壓力很大,但老人生病時又不得不請假陪老人去看病。這樣一來,一是影響了子女的工作,,二是老人也會愧疚。
四、醫院檢查可能讓你多做幾個項目,增加了個人的支出
進行門診的話,醫院會要求檢查的比較全面,患者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登記、檢查、拍片,無形中增加了患者的支出。本來很多檢查花個幾塊錢買個藥就可以治療,現在還需要拍片,看個病就比以前貴多了,還很麻煩!
我認為,醫保改革的目的是讓我們所有的參保人員和退休人員受益。然而,改革后大家對改革的贊譽少了,反對的聲音多了。廣大專家是否應該思考一下,醫保供給改革讓誰受益?如何在不減少個人利益的情況下照顧到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