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基金
【資料圖】
全球資產配置之父加里·布林森曾表示,從長遠看,資產配置可以解釋90%的收益波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能經常聽到類似的表述:“市場短期波動加大,做好資產配置與倉位管理可以提高勝率”。
什么叫倉位呢?就是配置于股票、基金等投資品種的資金,占所有可支配資金的比例。比如說挖掘基一共有10萬元可投資金,目前某一資產的持倉是1萬元,倉位就是10%;如果持倉2萬元,倉位就是20%,以此類推。
1、做好資產配置與倉位管理的意義?
事實上,倉位管理與資產配置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挖掘基認為,這當中包含兩個層面的考量:
第一層是合理分配大類資產的比例,決定各類投資品種的“倉位”,以及如何進行動態平衡;
第二層是在每一類資產之下,選擇具體的投資產品并分配“倉位”,例如買哪幾只基金,各配置多少比例。
——為什么我們需要有效的倉位管理和資產配置?
其一,有效的倉位管理可以提供具象的指引,幫助我們合理安排資金的分配比例和投入方向,規范如何建倉、如何考慮加倉/減倉等動作,緩解“浮盈加倉、一把賠光”等基金投資中的常見難題。而資產配置中常見的“再平衡”理念還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逆向投資,解決擇時的問題。
其二,基金投資先要拿得住、才能賺得到,資產配置正是在踐行“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的籃子”的理念,通過分散倉位,平滑單一資產的波動、降低投資組合的整體回撤,提高不確定環境下的“反脆弱性”,讓我們更容易堅持長期主義,享受到時間的復利。
其三,從過去十多年的大類資產走勢來看,股票、債券、商品都有表現居前的時候,但也都有不如人意的時候,具有“漲跌輪動”和“均值回歸”的特點,如果合理分配倉位進行資產配置和組合管理,就有望穿越周期波動,實現滿意的長期回報。
圖:2011-2019年大類資產輪動
更重要的是,投資的過程時常是反人性的,投資者極易在市場過熱時陷入樂觀,高位重倉買進甚至“梭哈”;又在市場低位時過度悲觀,害怕深不見底選擇全部持有現金。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本能讓我們時常在不恰當的時機進行基金的申贖,要么承擔了過多風險,要么犧牲了更大收益。
而倉位管理和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于其可以提供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投資狀態,在牛市中給投資者一道“防護索”,讓我們不至于為了追逐收益而忘記風險;在熊市中又給投資者埋下一顆“種子”,讓我們不至于因為完全空倉而錯過不知何時到來的反轉行情,幫助我們在不確定中找到一些確定性。
2、如何進行有效的倉位管理與資產配置?
第一步,合理分配大類資產的 “倉位”
具體操作可以參考下列幾種應用廣泛的資產配置方法。當然,相應的倉位比例只是一個粗略的參考,還需要根據投資者自身的情況來進行調整。
方法一:“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
這一配置比例由全球具有影響力的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提出,即是將家庭資產分成4個賬戶,按照資金的重要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
第一個賬戶是要花的錢,大約是總資產的10%或者是3-6個月的家庭生活費,主要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開支。
第二個賬戶是保命的錢,大約是總資產的20%,用于應對突發的意外事件引發的大額支出,一般建議配置重疾險等。
第三個賬戶是生錢的錢,一般占比30%,用于投資股票或者中高風險的基金,為家庭創造收益。
第四個賬戶是實現目標的錢,一般占比40%,用于養老金、子女教育基金等等,投資目標是追求相對穩健的保本升值。
方法二:股債平衡策略
由大師格雷厄姆首次提出,即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權益類資產和固收類資產的倉位,例如“50%股+50%債”或者“70%股+30%債”。
同時,在市場波動的過程中定期調整,以保持兩者的比例固定,即“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需要賣出漲得多的,再補倉跌得多的,正是基于“均值回歸”的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高拋低吸”,就算收益率不是階段最優,也可以有效平滑投資組合的波動和風險。
如果將資產配置設定為經典的“50%股+50%債”, 以滬深300指數代表股票類資產、中證全債指數代表債券類資產,不考慮交易成本,從15年到22年策略的回測情況如下:
(來源:Wind,回測期限2004.12.31-2022.12.31.本次回測以滬深300指數代表股票類資產、中證全債指數代表債券類資產,2004年12月31日起投,初始買入比例為股:債=50%:50%,每年末進行動態再平衡;年化收益率=(1+總收益率)^(1/總回測年份數)-1;年度正收益率比例為策略取得正收益率的年份數/總回測年份。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不難發現,這一策略的確行之有效:
①每年末進行再平衡較為關鍵,不僅年化收益率從“臥倒不動”的6.4%提升至9.3%,全年最大跌幅也顯著下降。
②經過年度再平衡,策略取得了392.6%的總收益率,甚至跑贏了滿倉滬深300指數,而年度正收益比例(即勝率)和年度最低收益率(即可能全年承受的虧損)均有明顯改善,更容易“拿得住”。
再對不同比例的股債倉位組合(按年度再平衡)進行回測發現:“10%股+90%債”取得了最低的全年虧損;“60%股+40%債”在取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同時,年度虧損風險也更為可控。
挖掘基再對不同比例的股債倉位組合(按年度再平衡)進行回測后發現:
“10%股+90%債”取得了最低的全年虧損;“60%股+40%債”在取得最高年化收益率的同時,年度虧損風險也更為可控。
(來源:Wind,回測期限2004.12.31-2022.12.31.本次回測以滬深300指數代表股票類資產、中證全債指數代表債券類資產,2004年12月31日起投,每年末進行動態再平衡。指數歷史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
當然,上述的比例全部是基于歷史數據回測的結果,在實操中還是需要結合自身的目標收益率和風險承受能力來設定并進行動態調整,逐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股債倉位占比。
比方說可以結合市場的估值水位線來設定股票資產的占比。如果股指目前的市盈率百分位數偏低,就提升股票資產的占比,反之,則提升債券資產的占比。
假如初始設置是股債50%:50%,可以根據上證指數市盈率TTM的百分位數對股票倉位進行動態調整:
(以上僅供示例,不構成投資建議)
第二步,合理分配單只基金的“倉位”
兩個大的原則是:分散持基、低相關性。
首先,持基分散
基金投資組合的核心理念依然是“分倉”,根據《基金投資:品種、配置與策略》一書中的分析,單個基金分配的倉位原則上不超過20%。
(來源:《基金投資:品種、配置與策略》,胡新輝,東南大學出版社)
此外,參考上海證券的分析結果,純風險量化的角度,基金的最佳持有數量約為5-8只。在這個范圍內就可以起到較好的風險分散作用了,過猶不及。
(注:下行標準差和VAR都是用來衡量基金組合風險的指標)
(數據來源:上海證券研報)
其次,風格/行業分散
基金之間也要保證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在投資風格和行業布局上近似,分倉的作用就比較有限。比如說,手中持有的5只基金都投資科技方向,在市場中也會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具體而言,倉位的分配可以考慮著名的“核心-衛星策略”。
其中,“核心資產”決定了整個投資組合的基調,一般作為核心產品的是力求穩中取勝的品種。
如果風險偏好水平一般,傾向于獲得穩定收益,核心資產可以考慮以債基、貨基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
如果風險承受能力較強,則可以考慮長期業績保持在同類前1/2、回撤控制較好的全市場型主動管理基金,或者滬深300、中證100、上證50等長期有望向上的寬基指數基金。
“衛星資產”則幫助我們博取更高收益的目標,同時會帶來更高的風險水平。
常見的衛星投資方向是各行業的主題基金,尤其是市場熱點題材方面的,例如新能源、食品飲料、計算機、傳媒等價格彈性較大的主題基金,也應避免重復配置。
同時,可以適當考慮不同板塊間的相關性,尤其對于追求投資組合穩健表現的投資者,不妨選取相關性低的板塊進行組合配置,例如下圖中的金融地產+先進制造。
圖:申萬大類風格指數相關性
(來源:Wind,統計區間:2020/2/21-2023/2/21,統計指數日線)
一般來說,核心組合不應低于50%,例如70%核心組合+30%衛星組合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配置方式,然后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和當前的經濟形勢,再來決定組合內部具體基金的倉位分配,如下圖所示。
(來源:參考《這樣做,邁出投資第一步》,中信出版集團,以上僅為示意表,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
當然,如果感覺沒有那么多精力管理倉位并且調整資產配置,在風險偏好匹配的情況下,不妨考慮兩個更簡單的辦法——一個是購買基金投顧組合,這是由專業投研人員為我們搭配好的基金組合,相對來說更加省心;二是選擇FOF基金也就是“基金中基金”,這類產品以基金為投資標的,通過專業機構對基金進行篩選,幫助投資者優化基金投資效果。
(文章來源:華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