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資料圖)
歷經此前頭部聚集效應后,公募近年代表性創新產品――同業存單基金逐漸進入到一個“長尾期”。一方面仍有中信保誠基金和華商基金等中小公募選擇陸續跟進發行該類型基金;但另一方面,同業存單基金的收益成色已逐漸被市場充分認知:單只基金募集規模持續下降,打擊了市場后來的申購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同業存單基金賺足吆喝后,逐漸淪為基金同質化的又一案例。
又有兩只
同業存單基金上報
證監會官網顯示,華商基金和中信保誠基金先后于3月22日和3月28日上報了同業存單基金,基金名稱分別為華商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7天持有期基金和中信保誠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7天持有期基金。而在3月27日,上銀基金同業存單基金剛結束發行。不難發現,這些產品依然是跟蹤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的基金。
在金融屬性上,同業存單屬于流動性高、本金安全性好的貨幣市場工具,目前已成為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的重要短期融資工具。這類工具以期限在1年以內的可轉讓記賬式定期存款憑證為主要形式,投資和交易主體為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員等機構。同業存單主要面向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無法直接投資,同業存單基金為個人投資者參與同業存單市場提供了渠道。
但從基金公司角度而言,同業存單基金相比其他傳統基金有著較為新穎的名字,起碼在一段時間內能成為沖規模利器。根據數據,在市場行情和基金發行低迷的2022年,同業存單基金逆勢迎來了發行高峰。在截至目前的52只存量基金中,有41只成立于2022年,其中就包括10只規模達100億元的“爆款”產品,以及多只首募規模在50億元~80億元之間的基金,成為低迷發行市場中的一抹亮色。
在頭部示范效應下,中小公募隨后采取跟進策略,相繼發行同業存單基金。除了2022年底入局的長盛基金、中信建投(601066)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外,2023年以來還有方正富邦基金、太平基金、興業基金、尚正基金、百嘉基金等公募成立了同業存單基金。
規模下滑 業績平平
從2021年12月首只同業存單基金產品面市以來,特別是歷經2022年的密集發行,截至目前,同業存單基金數量已達到了52只。在52家公募主體的充分參與下,無論從產品創新周期還是行情驗證時間角度看,市場對同業存單基金的認知已較為充分,使得這類產品逐漸進入到一個發行“長尾期”,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靜態來看,隨著發行數量持續增加,單只基金募集規模在迅速下降。早在2022年末,中信建投同業存單基金在延長募集期情況下,最終成立的規模只有2.02億元,中融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的基金規模也只有6.77億元和8.61億元。隨著后來的小規模基金持續加入,52只同業存單基金平均發行規模只有48.62億元。
二是動態來看,前期成立的大規模同業存單基金遇上了2022年的債市波動行情,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影響到了市場的申購熱情。以10只首募規模100億元的同業存單基金為例,截至2022年末規模均出現下滑,其中多只規模腰斬,如景順長城同業存單基金截至去年末規模只剩下43.08億元。在規模普遍下降之后,截至2022年末,52只基金平均規模只有33.76億元。
三是存量基金業績平平,示范效應和市場預期稍有出入。截至3月29日,52只同業存單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0.45%,和貨幣市場基金整體平均收益率持平,甚至有的跑輸基準。另外,鵬揚同業存單基金去年將發行時間從7月延后到11月底,根據鵬揚基金當時的說法,雖然錯過了最火熱的銷售時點,但能夠把握臨近年底債券市場更好的建倉時機,提升客戶的長期持有體驗。但今年以來該基金收益僅為0.58%。作為對比,純債基金同期整體平均收益率為0.87%;今年以來收益回暖的“固收+”基金整體平均收益率則到了1.24%。
同質化加劇
部分或淪為迷你基金
記者了解到,除了申報同業存單基金的華商基金和中信保誠基金外,目前還有公募此前申報的同業存單基金尚未獲批。該公募內部人士此前表示,最初獲批的基金基本是頭部公募產品,但和頭部公募差不多時間一起上報的同業存單基金則有很多。基金公司陸續跟進發行同業存單基金,既有沖規模的考慮,也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意味,“畢竟產品已報上去了,獲批下來后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發售。”
無疑,在“長尾期”陸續發行的同業存單基金,會逐漸成為乏善可陳的同質化基金。某中小公募市場人士對記者說,這并不意外。基金從最初的創新產品逐步走向同質化,軌跡基本是一樣的。先是頭部機構搶先發行形成示范效應,隨后其他公司陸續跟進并達到一個發行高峰,當基金數量迅速增加后,買方市場逐漸變成賣方市場,之后再陸續進場的基金公司,很難得到市場高度關注。
從基金產品的市場策略來說,每一種基金產品都有著對應的市場定位,以及預估的市場容量。基金是強監管行業,產品同質化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市場關注度飽和之后,后面的基金公司或許就改變跟進策略了。忽略市場現狀,一味發行同類基金產品,有可能會帶來資源浪費,如尋求“幫忙資金”讓基金成立,但在成立之后行情不配合,可能很快淪為迷你基金。
對此,有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他也知道某些階段并不適合發行某類產品。但中小基金公司能獲得某一類創新產品批文本來就不容易,也對創新產品抱有一定期待,希望能借此迎來增量資金。此外,基金產品從申報到獲批到發行,都有著明確的時間規定,拖到不能再拖了,就只能排上發行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