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 >

“風光”這邊獨好,“沙戈荒”引來“金鳳凰”——內蒙古新能源投資熱觀察

時間:2023-08-30 17:54:06       來源:新華網

輪投資熱潮“熱而有序”,除了這套新打法,內蒙古還把制度靠前建設,未雨綢繆完善新能源監管制度。

“過去一個時期,因制度不完善、過程不規范、操作不透明等,能源資源開發領域腐敗頻發。”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第一監督檢查室主任劉占波表示,紀檢部門深入分析涉煤腐敗發案規律,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推動自治區能源主管部門、電網企業等責任主體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和自治區推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規范工作流程,明確大基地外送主要依靠大型能源企業牽頭建設,區內保障性并網項目由自治區統籌安排,市場化并網項目主要考慮新增負荷產業綠電需求等開發規則,加強監管、堵塞漏洞、優化治理,堅決遏制歪風邪氣,內蒙古新能源資源開發和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更加有序、更加透明。

應對新挑戰,將投資熱持續下去


(資料圖片)

風光新能源發電具有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又遠離負荷中心,這就導致新能源發電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都難以適應人類需求,并網、消納等難點能否順利破解決定了新能源的長遠健康發展,也是內蒙古地區將一時投資熱轉化為持久發展動能的關鍵所在。

內蒙古提出的解決思路是適度超前建設堅強智能靈活電網,把主網“建粗”,把配網“建密”,把電力調控和服務能力“建強”,滿足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圍繞新增負荷構建層次分明的新能源消納體系,除外送保供、區內保障性消納這兩種傳統渠道外,重點推進市場化消納和風光制綠氫。

在市場化消納方面,內蒙古率先實施了源網荷儲、風光制氫、園區綠色供電等6類新能源應用場景,只要有新增負荷,又不占用電網調峰資源,符合每個場景的準入條件,就可以建設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截至目前,全區已批復實施了市場化消納新能源項目157個,總裝機規模4200萬千瓦,催生了一批綠色低碳數據中心、零碳產業園,同時吸引了東南部一大批產業轉移項目的落地。

氫能被稱為21世紀的終極能源。將綠電制成綠氫,實現綠電轉化,可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各領域。今年是內蒙古的“綠氫元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批復在建和擬建風光制氫項目80個、綠氫規模約100萬噸,其中內蒙古批復實施30個項目、綠氫規模52萬噸,占了全國的一半。

內蒙古敢大力發展風光制氫項目,還在于當地豐富的應用場景。鄂爾多斯、烏海和包頭在化工、冶金等行業年需氫氣700萬噸;全區重型柴油機車、礦用重型卡車超過100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空間巨大;區外對內蒙古綠氫需求巨大,目前內蒙古正規劃設計以鄂呼包烏為核心、面向華北和西北的輸氫管網,輸氫設計能力超過600萬噸/年。此外氫能還有很多創新應用可能,特別是隨著碳關稅實施和綠色經濟成為共識后,傳統煤基產業碳減排壓力巨大,氫將被視為最佳替代原料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例如用綠氫制甲醇、高端煤油、汽油等,在傳統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之外,開辟全新的綠色化工應用新場景。

面向未來,內蒙古選擇將新能源的更多想象空間留給了氫能,提出打造“北疆綠氫城”的新名片,計劃到2025年初步形成國內領先的氫能制取、儲運和應用一體化發展的產業生態集群,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氫能產業發展聚集地。

“氫能豐富的應用場景,能大量消納新增綠電,是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的未來方向。”液化空氣(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氫能事業部負責人陳星說,內蒙古氫能來源廣泛,隨著氫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氫產業發展潛力無限。

回望歷史,每一次能源革命背后都帶來了工業革命。在“雙碳”目標下,大西北正成為我國能源革命的示范前沿和重要陣地。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認為,對內蒙古來說,這輪新能源投資熱是一次換道超越,是地區工業體系快速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內蒙古的能源革命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綠色轉型發展,還將對全國達成“雙碳”目標和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內蒙古樣本。

標簽: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