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提起壯族芭蕉香火龍,大家一定會想到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的壯族芭蕉香火龍。作為青秀區世代相傳的民間傳統舞蹈,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時光荏苒,如今這一傳統文化經過重新編排,已成為當地部分學校學生大課間活動的“主角”。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是壯族稻作文化的載體,是人們對龍在天旱時舍身變芭蕉救民感恩情結的體現。2010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012年,南寧市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 “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近年來,壯族芭蕉香火龍舞第七代傳承人周建孟在原有基礎上對壯族芭蕉香火龍舞的舞步進行了創新,舞龍寓意也結合鄉風文明進行了提升,創新編排了《過橋龍》。
芭蕉香火龍正在舞動。記者 劉增璇 攝
周建孟介紹稱,壯族芭蕉香火龍舞兼收并蓄了師公戲、儺戲、武術、雜技等傳統文化的舞蹈與動作,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例如:新編排的壯族《過橋龍》體現了壯族傳統敬老的文化內涵與勇于追求幸福、奮力攀高的進取精神,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祖先的感恩情懷。
下一頁 |
第 [1][2][3]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