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廣西新聞網大化12月23日訊(通訊員 陸俐新 覃凡力)今年以來,大化瑤族自治縣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群眾最需要、最盼望的事為著力點,大力推進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效益最大化。
為使群眾出行更安全、更暢通,該縣爭取上級資金改造提升G355國道13公里,新建、改擴建村屯級道改造提升11條17.38公里。如百馬鄉百馬村弄力三屯原來只有一條2米多寬的砂石路出屯,在項目踩點中群眾強烈要求進行硬化,項目的建成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要想富,先修路。丹桂村的東地屯、弄樓、弄花等原來路窄或者只有一條小道,為了滿足群眾發展產業的需要,該縣規劃實施了東地屯、巴洪—弄花—弄累—弄樓、村口到廢棄礦產3條產業路共5.3公里。項目的實施帶動老百姓養羊、養蜂等產業,還引進廣東客商到丹桂村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種植,目前正在簽訂土地流轉合同。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此,大化瞄準影響村屯的“癥結”,將人居環境改善提升、紅色文化和產業發展相結合,謀劃實施了百馬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古河村紅色文化產業環境提升和丹桂村精品示范村等項目,不僅改善了群眾的居住環境,還極大地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宜居宜業環境。項目的建設也大大激發了群眾的發展熱情。古河村部分村民正策劃改建民宿、農家樂和發展百貨商業,搶占下一波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