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鏈 >

大化:聚焦“形實魂” 賦能鄉村振興

時間:2022-12-09 20:40:30       來源:廣西新聞網


(資料圖)

廣西新聞網大化12月9日訊 (通訊員 覃文軍) 今年以來,大化瑤族自治縣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聚焦新發展理念,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在“形、實、魂”上下功夫,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上一條鄉村美、產業旺、治理優的鄉村振興之路。

提升“顏值”塑美麗鄉村。大化通過三方面發力,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一是通過“聚合力”,讓黨群共同參與,發動全縣廣大黨員和群眾積極參與,構建“政府引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共同守護村莊美景。二是通過“微整形”,讓房屋富有特色,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因素,分區域、分類型、分重點,科學推進“兩高”沿線4個村(社區)946戶房屋風貌改造,建設10個“兩高”沿線精品型村莊,打造新型城鎮化示范鄉鎮等田園綜合體。三是通過“三清三拆三微”,讓“面子”更亮麗,完成150個基本整治型村莊“三清三拆”工作,共清理垃圾335處、溝渠10余公里,拆除舊房和亂搭亂建270處、違規廣告牌62處、亂搭亂建232處,建設“三微”(微田園、微果園、微菜園)1260個。

打好“組合拳”促產業振興。大化抓住3個“強”字,打好這套組合拳。強人才培育,全縣建立農技服務站,開設 “田間課堂”,培養一批善經營的“農創客”、懂技術的“田秀才”以及“巧手藝”的農藝人,重點培訓了110名脫貧村創業致富能手作為“領頭雁”,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人才。強技術推廣,按照“大產業做強、小產業做特”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七百弄雞、湖羊、肉牛等特色產業,構建“科技專家+科技能手+栽培農戶”的技術推廣體系,解決產業后續發展難題。強農旅融合,結合特色產業,開發紅色打卡地、農家樂體驗、果園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有力推動旅游業的逐步復蘇,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目前,全縣建成462個產業養殖場、649家農民合作社,全縣打造特色產業基地270 個,創建現代農業示范點207個,12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城西產業園,14個鄉鎮安置點建成6個發展車間。

提振“精氣神”鑄鄉風文明。大化通過實施“四項工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實施宣傳造勢營造氛圍工程,充分發揮社會宣傳陣地作用,通過城鄉喇叭響起來、志愿力量聚起來、條幅標牌掛起來、特色山歌唱起來,大力宣傳鄉村振興政策、道德規范知識、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舉措等,提振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精氣神。目前,已設置村屯大喇叭160部、各類電子顯示屏198塊,制作戶外廣告牌、宣傳欄217塊以及標語橫幅230條,發放宣傳單1萬余張。注冊志愿者81441人,累計服務時長超過2000萬個小時,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實施先進典型模范工程,開展“最美家庭”“身邊好人”“道德模范”評選活動,讓好家風“吹”進千家萬戶,學習模范先進事跡,推出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唐翠玉、全國勞模覃江妹、八桂楷模歐保爾、韋吉德等,用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凡人善舉引導人、塑造人,營造了見賢思齊、文明向上的新風尚。實施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大力實施新建、改建公共活動場地、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基礎建設,全縣組建50支農村業余文藝隊、30支廣場舞隊等。村民各類文化活動多姿多彩,精神風貌進一步提升,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實施文明積分制度,通過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度,以積分兌換商品,以積分推動鄉村治理,培育鄉風文明。積分制既激發村民善言善行,主動參與鄉村治理,又能讓村民自覺抵制不良習氣,民族團結、共同發展。

標簽: 鄉風文明 因地制宜 技術推廣

首頁
頻道
底部
頂部